【一村一品看黔江⑤】深山“故宮”隱於世 活態保護續鄉愁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4-01 17:16:03 編輯:珍珍

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築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建築也是我國現代建築設計的借鑒,欣賞中國古建築,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在距重慶市黔江城區50余公里的黃溪鎮黃橋社區,有一座長期隱秘深山、至今保存完好的百年古建築——張氏民居,擁有許多謎團的百年民居精美而神秘,被人們比作深山裏的“故宮”,是黔江建築的活歷史。那麼張氏民居真如傳聞中那樣精美和神秘嗎?近日,黔江區融媒體中心“一村一品”採訪團走進張氏民居,探尋它的廬山真面目。

 張氏民居全景。黔江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100多年的歲月,張氏民居朝門外的門檻石被磨得格外光滑,兩邊石柱上雕刻的文字和圖騰清晰可見。雖然歷經百年滄桑,這座修建於1911年,佔地1071平方米,由5個小四合院組成的古建築群落依然氣勢恢宏,各種雕刻精美的石雕是整座建築的經典。這些精美的石雕從推開張氏民居那兩扇2噸多重的青石大門便拉開序幕。

剛進門,4座高1.2米左右,由火成岩鏤空雕刻而成的石象石獅雕花柱礎就吸引了一行人的注意力,只見石獅齜牙咧嘴、威風凜凜,大象神態可掬,其精湛的鏤空雕刻技藝讓人感嘆。它的鏤空設計和圖案位置都很有講究,造型上收放自如,用栩栩如生或者惟妙惟肖都不足以表達其工藝的精湛。院內還有大量就地取材雕刻的青石凳子、花盆等。

古色古香的張氏民居有六合大門和平板小門,前廳廊道左右門框頂部呈弧形。窗有方格和花窗兩種,花窗多以卷草、卷雲、飛鳥、走獸、魚類、冰花、蔬菜、水果等紋飾出現。前廳廊道柱礎鏤雕雌雄獅子和大象,浮雕二龍戲珠、雙牛性春、野鹿銜花等。整個庭院松竹環繞,環境優美,保存完好。

“曾有人説它的造型和工藝,不比故宮裏的石雕遜色,堪稱整個民居的靈魂,確實此言非虛,我們當地民間相傳這些石雕是當時這裡有名的卓師傅,帶著幾個徒弟陸陸續續雕刻了20多年才完成的。”黃溪鎮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劉興平告訴記者,“很多國家級專家實地考察後驚嘆張氏民居的很多設計和工藝堪比故宮。深山‘故宮’因此而得名。據説卓家師兄弟在雕刻時,每天磨下的石粉,放在米飯裏吃下去,讓人渾然不覺。可見做工之細,真的是無人能及。”

image.png        
繡樓。黔江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三大未解之謎

一行人除了驚嘆這座建築的工藝精美之外,更多的是對這座建築裏的一些現象充滿了疑惑,比如在當年這裡不通水路,沒有公路的情況下,重達2噸的柱礎石料是如何弄進山的?無洞無孔的天井,為何再大的雨也不積水?庭院裏幽深的古井,為何久旱久雨不幹不涸、不溢不漫,始終保持在一個水位上?

民居大門兩邊石雕的柱礎,石質堅硬、不風化、不變色,與當地的石灰岩不一樣,到張氏民居考察過的專家,一致認為此柱礎石料來自沿海省市。令人不解的是,四個鏤雕的柱礎,每塊石料的重量在兩噸以上,這對於20世紀70年代才通公路的黃溪鎮來説,當時是如何把這些石料弄進道路崎嶇,山高林密的深山的?

至今這個問題仍然是一個謎。在當地有這麼一個傳説,張氏民居的柱基石雕都以荷葉為裝飾,是當時海南等沿海地帶的雕刻風格,説明當時的設計沿用了很多沿海地區的製作工藝。所以製作石雕的石料也是從沿海經水路運至涪陵,然後用小船沿烏江逆流而上,從涪陵運至彭水縣碼頭,再用馬車送到繁華的鬱山鎮,最後再請了三十個勞力歷經數日,才搬到黃溪這個地方來。這也僅僅是一個民間傳言,至於到底是不是如此,現在已經無從考證。

       精美的石雕。黔江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張氏民居中,其實有一個最大的謎團困擾著大家,就是這座民居中 5個天井的排水系統。經測量,中間最大的天井長12.2米、寬4.3米;左前天井跟右前天井對稱,長8.5米、寬2.65米;左後天井跟右後天井對稱,長4.15米、寬2.65米。這5個天井壩都由條石鋪滿,條石之間緊密相連,看不到任何排水設施。奇怪的就是,平常無論下多大的雨,這些天井裏都不會積水。

劉興平在黃溪鎮工作多年,他多次特意在下大雨的時候,留意這些雨水是從哪排出去。除了看到民居後方屋檐的雨水是從旁邊水溝排到河裏去之外,天井裏的水一直沒有找到它的去向。只要雨一停,天井裏的積水就會立刻消失,僅留下一片濕濕的印跡。

條石緊密相連的天井,地下也沒有相關的排水通道,為什麼排水如此之快?據傳,天井中的雨水都有可能流入了地下的暗河中,因為這座民居是建在暗河之上的。這種説法我們也只能説是臆想吧,越是沒有答案的問題,大家越有興趣去探尋和猜測,雖然過了100多年,關於這裡的排水系統之謎,仍然需要世人來探尋。

更讓人奇怪的是在張氏民居後堂的屋檐下,分佈有3口水井,在一個屋檐下就分佈3口水井,這本身已經很神奇,而且至今還有一口水井依然發揮著它的作用。而且這裡的水井一直有一個謎團困擾著當地人,那就是這井水冬暖夏涼,清涼甘甜。無論下多大的雨,井水都不會渾濁,也不會向外溢出;無論乾旱多久,井水也不會乾涸,總是保持在固定的水位。

這口水井長寬都只有1米多,深度也只有1米多,也就是説它的蓄水容積不足2立方米。這不算太大的容積,能常年保持下雨不漲,乾旱不涸,也確實難得,在感嘆建造這水井的工匠技藝高超之時,一行人更對這水源來自何處産生了疑問。

 後花園。黔江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活態保護續鄉愁

和劉興平一樣,近百年來,因這些無法解開這些謎團,當地人對這座深山“故宮”更是充滿敬畏和引以自豪,他們在對這些謎團口口相傳的過程中,獲得一種精神滿足的同時,也使得這座古建築更加神秘莫測,引得無數人慕名而來,只為一睹深山“故宮”的風采。

2009年,張氏民居就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政府對整座民居進行了有效保護。為了更全面保護張氏民居,黃溪鎮還在民居內安裝了8個攝像頭,進一步完善了一系列消防設施,派駐專人負責張氏民居安全值守工作,做到分分有攝像、時時有值守、天天有記錄,全力保障張氏民居安全。

黔江區黃溪鎮黃橋社區黨支部書記羅清告訴記者:“張氏民居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渝東南現存最具土家特色的全木結構古建築之一,我們鎮村兩級劃定了保護區域,除了落實專人看護。我們計劃進一步加大開發和保護力度,更好地傳承和挖掘歷史文化價值。”(田丹、黃英、王道/圖文    視頻來源:黔江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