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早上,重慶市銅梁區大廟鎮東森村5組村民李大平吃完早飯後,幾分鐘就走到鄉村振興車間上班。寬敞明亮的車間裏,一群“娘子軍”坐在長長的操作臺兩側忙碌著,細緻地把金屬線穿進電子元件,手邊是一堆堆連接線成品。
銅梁區在全市首創並探索鄉村振興車間長效發展機制,著力破解企業招工難和農村剩餘勞動力就近就業難問題。目前,全區累計建成鄉村振興車間49個,實現28個鎮街全覆蓋。
以生産車間解決就業
鄉村振興車間重在以生産車間解決就業,幫助農民增收。近年來,我區持續開展“把老鄉留在老家”專項行動,累計回引近5萬人返鄉就業創業。人留下來,就業崗位在哪?除了搭建就業平臺、加大公益性崗位安置力度,鄉村振興車間這種“家門口的工廠”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村剩餘勞動力參與就業的積極性。
在大廟鎮,東森、龍岩、雙鵝等村都建起了鄉村振興車間,解決了百餘人就業。“為了讓村民充分掌握技術,適應新的工作崗位需要,鎮村組織他們集中培訓和外出參觀學習。”大廟鎮經濟發展辦負責人劉麗娜説。
在巴川街道玉皇村,依託蜀運來食品有限公司成立的鄉村振興車間,僅一個生産車間就吸引了80余名周邊村民在廠裏工作,每人平均月收入超過4000元。
據了解,目前全區49個鄉村振興車間已吸納2000余名群眾就近就地就業,每人平均月收入3500元左右。
建起四種利益聯結機制
鄉村振興車間如何建?據區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一年多探索,目前已形成集體經濟組織自建、企業自主創建、集體經濟組織及企業聯合創建和扶貧車間就地轉換四種模式。
各鎮村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不同模式成立起鄉村振興車間。虎峰鎮有3家食品廠需要外購竹籤,運輸成本高,鎮政府和業主考察周邊竹籤生産企業後,村集體與業主利用閒置廠房共同創辦銅梁久遠竹業專業合作社生産竹籤,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40余人,實行“公司+村集體+群眾”利益分配模式,年産值1500萬元。
而舊縣街道宜勝村,在原有扶貧車間基礎上擴大生産規模,調整生産工藝,就地轉化為鄉村振興車間,實行“村集體+群眾”利益分配模式,保障了車間持續正常運轉。
據了解,對成功創建成為鄉村振興車間的,區裏對車間在建設和運營中予以適當補貼:一次性創建獎勵5萬元,正常運營生産滿6個月獎勵3萬元,正常運營生産滿一年再獎勵2萬元。
讓鄉村振興車間有溫度可持續
隨著鄉村振興車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車間實行了規範化管理,員工福利也越來越好。
在高樓鎮高樓村鄉村振興車間,36歲的楊建平是最“資深”的員工之一。楊建平腿腳有殘疾,車間就專門租了一套農民新村住房,供楊建平和其他願意住的員工免費住宿。
此外,車間中午還免費供應午餐。車間一側的一間大房屋,是鎮裏專門設置的社區教育基地。車間員工的孩子放學後可以在這裡做作業、看圖書,等著家長下班一起回家。家裏的老人也可以來聊聊天、下下棋。
“讓鄉村振興車間兼具政策宣講、就業培訓和便民服務等多種功能,除了讓群眾有就業場所,還能有效解決留守勞動力照顧‘老小’問題,讓鄉村振興車間更有溫度、更可持續。”高樓鎮鎮長周瑜表示。
“目前建成的這些鄉村振興車間,不僅為當地閒置勞動力提供就近就業的機會,還有效解決了基層治理中的一些難點和痛點,突出市場利益,實現了多方共贏。”區經信委産業發展科負責人劉佳介紹,各鎮街和相關部門堅持市場導向與本地資源要素結合,將繼續引導調動本地産業資源,深度挖掘本地産業潛力,建立鄉村振興車間項目庫,搭建地方産業對接平臺,持續激活鄉村産業發展“一池春水”。(何靜怡、李慧敏、李承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