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酉陽:生態養蟹 提振産業發展信心

發佈時間:2022-03-09 16:56:21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李柯佑

image.png
餵養大閘蟹。儲瀟 攝

“按照目前大閘蟹的生長速度,到十月份就可以進行銷售了。”日前,酉陽縣興隆鎮龍潭村107畝稻田養蟹基地,村支書楊秀洪正組織村民對今年一月份投放的7萬隻蟹苗進行餵養、打撈浮漂、查看蟹苗生長情況。

“按照養殖計劃,一畝稻田蟹苗的存活率大概在400隻,按市場價25元一隻來算,這批蟹苗預計銷售107萬。”楊秀洪笑著算了一筆賬,再加上100畝稻田生産稻穀5萬斤,這一筆賬算下來,就有108萬的收益,如果蟹苗存活率更高,村民得到的收益也會跟著水漲船高。

image.png
龍潭村養蟹基地。儲瀟 攝.

據悉,該基地為“東營稻田養蟹産業園”項目,總投入82萬元,東營出資60萬,村集體經濟自籌22萬。通過“村集體經濟+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村民發展稻田養蟹。涉及農戶97戶357人,其中脫貧戶13戶48人。

值得一提的是,東營方面不僅提供蟹苗、養殖技術外,還採取訂單式收購,解決了發展養蟹産業的後顧之憂。村民除了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工獲取收益外,脫貧戶還能按照1%的比例進行效益分紅,此舉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援。

“到目前為止,村民勞務支出了15萬左右。”楊秀洪説。

“去年9月養蟹産業動工我就在基地務工,目前共收入8000多元。”龍潭村4組村民楊再高現年60歲,平時除了做點零工,一有空就到養蟹産業園務工。他説,村上發展産業,不僅盤活了荒田,還帶動老百姓就近就地務工,增加了收益,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流轉的荒田有40畝。”楊秀洪説,將外出務工村民的閒置荒田利用起來,能進一步拓寬村民的增收渠道,讓老百姓切實享受到政策紅利。

據了解,稻蟹共生種養模式,使原有的稻田生態系統變得更加多元化,可以容納多物種生長,實現“用水不費水、用地不佔地、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大閘蟹對農藥等十分敏感,可防止農戶大量施用農藥,確保稻蟹共生稻田産出優質大米。大閘蟹還能幫助清除稻田中的雜草、害蟲。水稻增收的同時,也減少了農藥用量。稻田也為大閘蟹的生長髮育提供了“倣生態環境”。

“我們對養蟹産業發展充滿信心,如果效益良好,村上會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村民增收。”楊秀洪表示。

(儲瀟/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