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喜人的數據:成立招商引資專班,2021年1—9月完成服務業招商引資項目19個,簽約協議資金27.14億元,已開工項目20個,完成率200%。已竣工項目14個,超目標任務9個,完成率280%;服務業增加值實現101.3億元,增速9.3%,排名全市第2位;新培育“兩上”企業2戶,年度初審限額以上商貿企業10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11戶。
數據表明,廣安區服務業高品質發展邁入快車道。
2016年以來,廣安區深入貫徹落實中省市區決策部署,緊密圍繞推動服務業發展中心工作,精準施策,持續用力,商務工作成效顯著、亮點紛呈。
服務業貢獻突出。2016—2020年,廣安區服務業增加值總額實現573.2億元,年均增長8.7%,服務業增加值佔全區GDP(822.6億元)比重達65.9%,其中2020年廣安區服務業增加值完成128.3億元,增長3.1%,佔全區GDP比重達67.96%,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8%,全市排名第二;全區服務業固定資産投資總額完成693.9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84.8%,成功培育限額以上商貿企業56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44戶;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56.4億元,年均增長-0.78%,其中2020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30.8億元。2017年廣安區被評為全省“首批十大服務業強縣”,2020年廣安區獲評全省服務業發展先進單位,成功創建全省服務業強縣。
“三抓”成效明顯。2016年以來,成功爭取到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服務業強縣、家政服務發展示範縣等重點項目30個,到位資金6048.32余萬元,居全市商務系統第一。著力實施招商引資,招引岳達電商、惠利多等企業20余戶,引入民間資本25億元。高標準實施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繭絲綢、農産品冷鏈物流發展、服務業強縣、家政服務示範縣、家政誠信體系建設等項目,包裝儲備汽車綜合服務市場、農産品批發市場、城鄉農貿市場改造、濱江路商圈提檔升級、智慧社區等56個“十四五”時期擬建設項目,規劃總投資212.6億元,著力推動電子商務、繭絲綢、家政等産業發展,為廣安區商貿服務業高品質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電商産業蓬勃發展。建成區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1個、區級物流配送中心1個,農産品智慧集散中心1個,全區21個鄉鎮(街道辦事處)、274個行政村(社區)電商全部覆蓋輻射,一批産業基地冷鏈體系逐步形成,區鄉村三級電商、物流服務體系全面建成。電商主體不斷壯大,全區電商企業、個體網商達8000余家,近5年以來,全區電商交易額、網路零售額均保持20%以上增速,總量和增速連年居全市第一。全面加強特色農産品、民間工藝品、鄉村旅遊産品等品牌建設,以龍安柚為“拳頭”産業,著力打造“1+N”品牌集群,“廣安龍安柚”註冊為區域電商公共品牌,“渠江檸香”“鄭山土雞”“百年鄧記”等成為網銷品牌, 2015年被評為全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2016年、2019年被評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2018年3月11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筆者會上,廣安區利用電商平臺銷售龍安柚幫助村民脫貧致富作為扶貧典型案例,獲國家商務部原部長鍾山肯定點讚。
家政服務迅速崛起。依託推進“百城萬村”家政扶貧試點工作,成功引進家政服務機構20余家,制定母嬰護理、保潔服務等行業標準5個,打造賨州姐妹、好姐妹、媽咪悅家政等3個培訓基地,建立家政企業誠信管理平臺。加快行業人員向外輸出,定向為北京、成都、重慶等地培訓家政從業人員2000余人,實現每人平均月增收3800余元。2018年,廣安區被評為全國首批“百城萬村”家政扶貧試點縣、全省首批家政服務發展示範縣,2019年11月,廣安區家政扶貧工作連續2次得到國家商務部原部長鍾山點讚,廣安區家政産業已逐漸成長為全市新興服務業發展的模板標桿。
消費活力持續釋放。全面落實國家20條、四川省24條提振消費措施,聯合“餓了麼”等平臺投放消費券8余萬張,拉動消費近2億元,有力拉動經濟增長。積極發展會展經濟,支援企業參展參會,每年組織企業參加“川貨全國行”“萬企出國門”等重大活動60余場次,組織50余家本地特色小吃及農特産品參加“味美四川”等省內外知名展會活動,組織省內外100余家特色餐飲企業參與促銷活動,吸引11萬餘人次現場消費,實現本地消費和“廣貨出川”雙提升。推進消費平臺建設,國際商業中心、中天國際等商圈業態持續優化,明發廣場、永利時代廣場、加德天街、時光道1919等商業綜合體加快建設,維也納、溫德姆酒店等20余家知名商家簽約入駐,打造放心舒心消費示範街2條,消費市場體系日益完善。推進商貿文化綜合居住區建設,升級改造麻柳灣市場、萬盛市場等16個標準化農貿市場,打造北街、耍街等步行街,北街被命名為省級特色商業街。舉辦“美食文化節”“年貨購物節”“房交會”等活動,城鄉消費市場持續繁榮。堅持擦亮“美食之城、品味廣安”的金字招牌,積極組織耳毛哥、賨州姐妹、海上山等15余家企業創建知名商標,2016年以來,新增商標40余個。(廖小兵、黃銀平、鄧旱雨/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