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綠春壩村:環境變美 村民變富 基礎變新

發佈時間:2021-08-19 13:25:04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李柯佑

“嗚——”的一聲汽笛長鳴,一列動車從立交橋上呼嘯而過,然後穿越前方的山洞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8月18日,筆者在重慶市豐都縣三建鄉綠春壩村採訪時看到的一幕。

2017年8月,三建鄉納入重慶市深度貧困鄉鎮,其所轄的綠春壩村在市縣鄉等各級領導的關懷、特別是各級部門和單位的幫扶下,不僅全面實現了脫貧摘帽,還成功實現了全村人居環境由“臟亂差”變“白凈美”、村民由貧窮變富裕、舊貌變新顏的“三變”。

“當前,‘十四五’規劃已經展現在眼前,綠春壩村又開始站在起點上謀新局、開新篇,堅實地走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道路上,帶領全村村民向小康邁進。”綠春壩村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汪本莉説。

image.png

整治環境:由“臟亂差”變“白凈美”

筆者走進綠春壩村,看到已經硬化或油化的公路上,都安排有公益性崗位的村民負責打掃,路面非常乾淨,一片紙屑、一個煙頭都沒有,路旁的綠化樹高低錯落、層次分明。

居住比較集中的農戶,在指定的路旁位置,分類垃圾桶擺放整齊,村民把不同的垃圾投放在不同的桶內,然後有專車按時前來運走並進行集中處理。在點綴著花草樹木的一個個美麗庭院前,農戶種植的幾壟小菜園生機盎然,翠綠欲滴。如此優美的環境,讓這個坐落在龍河兩岸有山有水的小村莊,透露出一股安詳、靜謐的氣息,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感受。

“以前,村裏可不是這個樣子,農戶散養的雞群在院壩裏隨意拉屎,秸稈亂堆亂放,農藥瓶、化肥袋隨地亂扔,河水裏漂浮著畜禽的死屍,散發出陣陣惡臭。”村民陶世梅説。

綠春壩村黨支部書記廖志偉認為,鄉村振興的品質和成色,要靠美麗鄉村鋪就底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良好生態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帶領廣大村民積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整治垃圾污水、清理雜草雜物、拆除私搭亂建……一場改變農村人居環境的“戰役”在綠春壩村打響。

“通過大家的齊心努力,村內的道路寬敞了,河水變清了,宅前屋後整潔了,犄角旮旯的垃圾也不見了,還涌現出如陶世梅等一批院壩環境美麗農戶。”廖志偉説。

image.png

發展産業:讓村民由貧窮變富裕

“二號桌再添一份麻辣雞塊,四號桌點了一份竹筍炒肉絲,廚房的趕快準備。”三組村民徐本蘭開的農家樂生意一直很好,這讓她既當老闆又當起了跑堂的傳菜員。

前幾年,徐本蘭家以種植傳統農業為主,收入低,生活比較困難。後來,她在自家土地上栽種了雷竹筍,投産後,每年賣雷竹筍的收入不斷增加。有了本錢,於是又開辦了農家樂。

徐本蘭是綠春壩村種植雷竹筍增收的村民中一個縮影。該村堅持以雷竹為主導産業,並以此為契機發展鄉村旅遊,以産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不斷提高村民的收入水準和幸福指數。在二三四組建設“農旅結合”的竹海休閒園,實行“農戶+專業合作社+國有企業”的“334”利益聯結模式。新種和補種筍竹54000株600余畝,全村累計已栽種雷竹筍1600畝。

“今年,我村産銷雷竹筍近5萬公斤,零售價從6~16元/公斤不等,而且市場需求較大,進一步增強了村民發展雷竹筍産業的信心。”廖志偉説。在此基礎上,村李還引進相關企業,在一組打造400畝生態修復花卉示範園;在保家樓打造民宿,建成花澗小廚、民宿、農家樂、農業體驗區等,並於2020年初,通過實施“豐都縣龍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項目”,使曾經的荒攤已然變成濕地公園,鄉村旅遊成為全村村民致富的新渠道。

基礎設施:舊貌變新顏

“幸福的花兒心中開放……我們的心兒飛向遠方……”傍晚,隨著歌曲《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那優美的旋律響起,綠春壩村委會的廣場上,10多個中老年婦女挑起了壩壩舞。

余小蓉是跳壩壩舞的村民之一。據她介紹,以前村委會的房子不僅簡陋,也沒有修建廣場,村民沒有娛樂休閒的地方。現如今,村裏不僅建起了廣場,還搞了個花卉園供村民觀賞,而且她是花卉園種花村民的負責人,每天帶領村民在花卉中勞作,心情格外舒暢愉悅。

“以前村裏基本是泥土路,車子經過時塵土飛揚,現如今村內道路已全部硬化或油化;以前一到晚上眼前一抹黑,現如今村裏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燈光照得四週亮晃晃;以前村里民房大多破破爛爛,現如今通過危舊房改造和農房‘四改’,以及人居環境整治,當你走進村裏,感覺和逛公園一樣。”二組組長廖春明滔滔不絕地説。

汪本莉介紹,目前,綠春壩村機耕道、水渠、人行道等農業生産基礎設施齊備,在此基礎上,村裏借助獨特區位優勢,發展民宿經濟、引進花卉種植、修建竹海休閒園等,竹海廣場、竹海長廊、觀景臺等也成為村中新的亮點旅遊設施。

“綠春壩村青山綠水,旖旎的自然風光,再加上民居突出‘青磚、灰瓦、白墻’建築風貌特色,獲評‘2020年度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生態文明類)’,讓更多的遊客前來打卡,一睹它的芳容和魅力,由此帶動了全村經濟欣欣向榮發展。”汪本莉説(李達元/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