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翻金浪,隆隆機收忙。近日,艷陽高照,金燦燦的稻穗鋪滿了稻田,處處都是一派豐收的景象。大足區拾萬鎮思南村三組,伴隨著機械轟鳴聲,安徽“稻客”(指專為人收割稻子的人)杜雲明駕駛著收割機奔忙在翻滾的稻浪中。
當天上午10點鐘,該組75歲村民谷達中的稻田裏,一台收割機開始了一天的工作。5畝多的水稻面積,按照傳統的收割方式,一家人少説也得4天才能完成收割任務。可是,沿著環形的奔跑軌跡,收割機只用了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便大功告成。
已經連續三年採用機收的谷達中高興地説:“沒有稻殼,沒有草衣,只需要運回家晾幹就可以歸倉了。”
三組村民鄧光秀告訴筆者,谷達中栽種的是早熟稻,比自己家的“渝湘203品種”稻穀早個把星期收割。“水稻機收就是好,省時省力還省錢,讓我們嘗到了甜頭。”説到機收的好處,鄧光秀豎起了大拇指。
道路暢,村莊靚;稻穀黃,機收忙。思南村三、四組連片近300畝的稻田已現金黃,一陣清風拂過,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晃動,如同掀起層層碎金波浪。稻田裏,一台收割機在穿梭,發出“轟隆隆”的聲響,機器經過後留下一排排整齊的稻茬,切割、脫粒、粉碎稻桿等工序一氣呵成。
其實,8月6日早上7時10分,大足區石馬鎮白光村村民胡大明早早便來到了自家的田地,等候收割機。“以前我們請人收穀子,人工費加上生活開支,四人一張鬥收割1畝稻穀,一天下來成本費不低於1000元,其實算下來機收還要便宜些。”胡大明告訴筆者,機收約為100元一畝,大大節約了成本。
上午9時,一輛收割機來到胡大明的田地,本來機收單價是110元一畝,由於胡大明的田地都位於公路邊且較多,雙方經過協商,最終協定為100元一畝。機器開動了起來,在成片的稻田裏轟鳴著往返穿梭,“吞噬”著成熟的稻穀,“吐出”金黃的顆粒。只見約為1畝的土地,一台收割機不到20分鐘便收割完成。
“還是靠公路修得好,否則機器開不進田間地頭,也只能幹瞪眼。”胡大明一語中的道出便捷公路給村民出行與收割帶去的種種利好。
上午10時40分,大足區拾萬鎮思南村三組的通達稻田的公路邊上站滿了男女老少,他們喜笑顏開,跟前跑後觀看收割機收割水稻的效果。只見收割機在稻田裏進退自如,簡直像開摩托車一樣,一畝田不到20分鐘就收完了,省力又省時,效果很好,讓前來觀看的村民驚嘆不已。
“現在種莊稼的人輕鬆多了,機插、機收不費力。去年這塊田我請了8個人才收完,剛才抽支煙的時間就收完了,秸稈也粉碎還了田,這下大家收割水稻再也不犯愁了。”村民王生效大爺感慨地説。
便道上,農戶們拿著早已準備好的麻袋,等待著將稻穀裝滿,然後揹運回家中翻曬……
“機器來收,快得很,還收割得很乾淨。”在村道邊上看著收割機正在收割自家稻穀,今年59歲的村民周邦均喜滋滋地與筆者算起了收入賬:“今年家裏種了4畝水稻,收割機2小時就能收完,脫粒後的稻穀幾乎沒有雜草,而成本400元左右,還不用麻煩在外務工的子女回家幫忙,很划算。而以往人工收稻子,費時費力成本高,稻穀中還有很多細稻草,要花很長時間來清理。”
“以前收割一畝水稻需要三個勞動力,而現在一台收割機一天就能夠收割30畝田,相當於90個勞動力。”胡善華慢悠悠詼諧的話語,引起大家一陣哄笑。
“我們村實行機收水稻已有四五年了,省時省力又省錢。”村民王學容説,由於很多家庭裏的青壯年都外出務工,村裏缺乏勞動力,收割水稻曾經一度成為村民們的一大難題。後來,有了收割機幫忙,村民種田的積極性提高了不少。
“我今年種植了80多畝水稻,以前七八個工人收割一畝多地需要一天,現在通過機械化作業,一畝地二十分鐘就能搞定,不僅省時、省力,還能節約三分之二以上的成本。”水稻種植戶谷達雲笑著説。
筆者在現場看到,兩台收割機正在田間來回穿梭,一會兒功夫,一茬茬水稻就順利完成割稻、脫粒、揚場、入袋等采收環節,機械化作業大大提高了農戶水稻收割效率。
“今年天氣較好,水稻喜獲豐收,畝産量能達550公斤。為了保障農戶水稻收割順利完成,我們專門從外地引進收割機加入收割隊伍,針對當前防疫形勢,對外來收割機均進行了逐臺登記、備案,外來人員均進行了核酸檢測、行程碼、疫苗接種等嚴格查驗,以確保秋收安全。”該村綜合治理專幹李中倫介紹。下一步,村裏在引導好農戶搶抓水稻收割後,還將做好再生稻的培管工作。
喜看稻穗千重浪,最是好景秋收時。炎炎夏日,天高雲淡下,放眼水稻種植田裏的滿目金黃,嗅著熱風裏瀰漫著的稻穀清香,聽著作為重慶市大足區最早收割水稻的地區之一的拾萬鎮村民們在田間地頭笑開懷地交談著“道路通暢機收稻穀”給村民們帶來的便捷,別有一番情趣。
據了解,近年來,大足區農村公里進檔提速,全區基本實現了行政村100%通暢、撤並村100%通達、行政村100%通客車“三百”目標。2018年至2020年,全區建設“四好農村路”1600公里。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網,實現了縣道、鄉道和村道的協調發展。如今,迎親的車子能開到農民家門口,農産品運輸車能開到田間地頭,依託農村公路的快速發展,農民們把地裏的稻穀、蔬菜、圈裏的豬牛羊雞鴨通通換成腰包裏的票子。
同時,大足區交通局緊扣“修一條路、護一條路、富一方百姓”的發展理念,強力建好、護好農村公路,農村公路由“差”變“優”,由“通”向“好”,全區引進外地大中型收割機800台左右,每畝機收比人工節約成本300至350元,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支撐。(蔣文友/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