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動計劃 用幸福繪就民生底色

發佈時間:2021-07-12 12:41:28 來源: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何靜怡

image.png

沙坪壩區歌樂山街道高店子社區,在失業人員免費技能培訓現場,學員們認真觀摩中式面點老師現場演示。李攀攝視覺重慶

悠悠萬事,民生為重。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市級相關部門和區縣黨委、政府的積極配合下,我市實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動計劃,各級各部門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工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教育、就業、社保、醫療、養老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8項行動目標指標均已完成預期任務,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好滿足。

端穩就業“飯碗”

基本民生網底不斷築牢兜實

“説實話,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高校畢業生找工作還是有一定影響。”去年6月畢業于重慶理工大學會計資訊化專業的王凡回憶,去年上半年,線下招聘活動場次大大減少,她和同學們只能在網上海量“盲投”簡歷,但效果並不理想。

“後來,我看到‘重慶英才·職等您來’招人招才的網路直播,多個企業通過直播互動的方式進行招聘,並‘屏對屏’清晰展示企業情況及崗位情況。”王凡説,她在第18期的直播中,了解到翼空間(重慶)企業孵化器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招聘會計,便趕緊投遞了簡歷,並成功入職。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為此,我市始終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施“勞有所得”專項行動計劃,全市就業局勢總體穩定,穩中有進、穩中向好。自2018年以來,全市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16萬人,年度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均保持在93%以上,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累計幫扶78.37萬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8.99萬名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同時,通過創業帶動就業,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67.5億元,扶持創業11.1萬人,累計建成市級創業孵化基地102家,孵化企業1.6萬戶。

穩好“飯碗”也要兜牢底線。在社會兜底能力方面,我市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0006元、16361元。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救助標準逐年遞增,城鄉低保標準從5年前的每人每月460元、300元分別提高到620元、496元,分別增長34.78%、65.33%,城鄉差距從5年前的1:0.65縮小到1:0.8。

同時,大力加強困難群體救助工作,城鄉低保人數減少至139.66萬人,城鄉特困供養人員人數減至18.41萬人。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體系,4000余名孤兒、3150余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醫療、教育得到保障。

此外,我市還統籌實施住房保障,累計提供8.25萬套公租房進行配租,提供1.66萬套公租房用作安置房,惠及140多萬住房困難群眾。完成農村危房改造近10萬戶。

社會事業保障水準全面提升

民生各領域透著溫暖幸福

家住大渡口區九宮廟街道的廖興碧老人每天都要到新工社區養老服務站“報到”。廖阿姨認為家門口的社區養老服務站環境好、設施好、服務態度也好,天晴下雨都有地方活動,老年生活過得很充實。

如今,像廖阿姨一樣選擇社區居家養老的人越來越多。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2017年,全市有1000個社區養老服務站,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老有所養”專項行動計劃,全市220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和2912個社區養老服務站實現全覆蓋,累計開展老年助餐服務14.8萬人次、助浴服務1.3萬人次、助醫服務32萬人次。

從2019年開始,我市還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計劃和農村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工程,398家鄉鎮敬老院完成提檔升級改造,47家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中心建成,實現有意願的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全覆蓋。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讓孩子們“有學上”“上好學”是民生要事,關係億萬家庭的幸福。為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我市實施“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專項行動計劃,為全市教育事業中長期發展指明方向。全市新增幼兒園494所,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50%,學前教育普惠率達到88.3%,學前三年毛入學率達到90.3%。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實現全覆蓋,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8.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3%。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3年。

一老一小之外,病有所醫同樣也是關注的熱點。我市實施“病有所醫”專項行動計劃,基本形成“一街一中心、一鎮一院、一村一室”標準化衛生服務網路和“農村30分鐘、城市15分鐘”醫療服務圈。全市三級醫院增加至61個,每千常住人口擁有編制床位數、執業助理醫師數、註冊護士數達到6.44張、2.79人、3.44人。

同時,我市還實施“文化體育惠民”專項行動計劃,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加快完善,每萬人擁有文化館站、公共圖書館、博物館面積分別提高至309、118、228平方米,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

紮實辦好重點民生實事

為老百姓幸福“加碼”

衣食住行看民生,一枝一葉總關情。今年2月,我市又如期公佈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服務提升”“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等15件重點民生實事,涉及百姓養老、就學、出行、住房等多個方面。

從最困難的群體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著眼、從最具體的工作抓起。據了解,我市聚焦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已連續多年滾動實施好重點民生實事。自2018年以來,全市滾動實施民生實事項目29件,已完成總目標任務實現銷號14件。建立民生實事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制度,廣泛徵求“兩代表一委員”和基層幹部群眾意見建議。

“通過實施重點民生實事,一批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得到解決,脫貧解困更加精準,農村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文教發展更加均衡,民生網底更加密實。”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通過實施重點民生實事,讓群眾真切感受到了黨員幹部的親和力,感受到了黨政部門的執行力,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提高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該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市將繼續滾動實施一批重點民生實事,通過廣泛徵求黨員群眾意見,從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反映的民生訴求和廣大人民群眾關切的突出問題中篩選確定要重點辦好的民生實事。主動公佈民生實事方案、進度和實施效果,接受群眾評價和監督,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

八成財力惠民生

保障機制不斷完善

民生涉及到廣大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而制度建設則是能夠保障民生命題順利地發展的一個基礎。

在保障機制方面,我市健全了政府投入機制,出臺基本公共服務市與區縣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進一步厘清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市、區縣兩級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

調整完善了財政體制,在適度提高主城片區財政收入分成比例的同時,將貧困片區收入全部下放區縣,保障貧困區縣提供基本民生服務財力。

優化了資金分配辦法,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和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支援力度。2018年以來,全市民生支出佔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保持在80%以上,民生支出力度不減。

同時,我市創新城鄉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創新打造“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工作機制。支援社會服務機構承接社區公共服務項目,發展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和社區志願服務。全面放寬養老服務市場準入,取消養老服務機構開辦許可,積極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以公建民營為重點的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加快推進。實施城企養老聯動專項行動,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養老服務供給。支援就業創業工作,推行“政策性+商業性”組合貸款、無抵質押物和無擔保人信用貸款,解決創業初期融資難問題。

這些改變,精準對接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為老百姓帶來更多更實在的獲得感,為重慶增添“幸福底色”。(黃喬、張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