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岩村嘉陵江大橋下,市民在江北區北濱路漫行步道上休閒,沿途設置的書吧等可滿足市民的差異化需求張錦輝攝
6月26日14時30分左右,伴隨著陣陣鑼鼓聲和市民的歡呼聲,166艦順利抵達重慶市九龍坡區建設碼頭。
166艦是我國自行研製的051型第二代導彈驅逐艦,1991年11月21日完工交付南海艦隊服役。166艦退役後,被贈予重慶建川博物館,由湛江拖運至重慶。如今,166艦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面向市民開放。
把歷史文物融入濱江空間,是重慶的一項創舉。根據2018年出臺的《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重慶應提升城市人文品質,豐富“兩江四岸”公共空間,包括166艦、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特鋼廠兩江碼頭等在內的濱江公共空間已成為連接城市腹地的文旅景點,讓時尚與歷史文化有機交融。
兩年多來,按照《計劃》,重慶整理出9大板塊、21個重點專項任務。隨著一個個任務落地落實落細,山城重慶近悅遠來,顏值更高氣質更佳。
保留城市記憶延續歷史文脈
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城市更新過程中,重慶一直堅守的一種情懷——保留城市記憶,延續歷史文脈。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背靠長江,與朝天門碼頭隔江相望,去年12月對外開放後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打卡。
“想不到長江邊上還有這樣的紀念館,青磚青瓦的建築好看,通過建築裏的文物還能一睹那段厚重的歷史,滋潤心靈。”博物館愛好者林玥表示。
提升城市人文品質,傳承巴渝優秀文化,也是《計劃》的主要任務之一。
近年來,我市開工實施巫山龍骨坡遺址保護等30個項目,有序推進十八梯傳統風貌區保護提升、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保護提升等項目,廣陽島抗戰遺址修繕及彈子石、合川淶灘二佛寺摩崖造像保護修繕等工程,以及安達森洋行舊址故宮文化項目等一批工程陸續完工……成為市民感受文脈、休閒打卡的好去處。
“兩江四岸”要建國際一流濱水岸線
兩江四岸,是大自然對重慶最好的饋贈。《計劃》指出,要按照國際一流濱水岸線標準,通過優化“兩江四岸”城市功能、修復“兩江四岸”生態系統、豐富“兩江四岸”公共空間、提升“兩江四岸”濱江顏值、著力展現最美“橋都”風采,系統開展“兩江四岸”整治提升。
為此,重慶向全球徵集設計方案,近百家知名設計機構及聯合體應徵。截至今年一季度,“兩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間節點項目中,珊瑚公園片區、江北嘴江灘公園、磁器口濱江段等8個項目已動工建設,九龍外灘廣場一期工程已向市民開放。
來到正在建設的江北嘴江灘公園,長達6公里的岸線南北延伸,記者的視野也豁然開朗。嘉陵江穿城而過,黃花園大橋、千廝門大橋飛架南北……
過江大橋也是“兩江四岸”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我市把城市大橋及其景觀藝術設計擺在首要突出位置,分門別類加強對大橋造型、色彩等的景觀藝術效果管控,與城市山水環境整體協調;同時加強跨江大橋與濱江路車行及步行道聯繫,讓市民無論駕車或是步行,都可以順利到達。
“山城步道”串起歷史資源
這是一條展現重慶百年黨史的步道,串聯起大禮堂、文化宮、體育場等重要建築,沿線分佈周公館、跳傘塔、潘文華公館等大批文保單位。
每到週末,不少市民紛紛來西南大區步道“打卡”。走在其間,置身於眾多歷史遺址和文物建築中,市民仿佛與歷史對話,百年黨史中的許多鮮活畫面不禁浮現在眼前。
西南大區步道整體提升也是《計劃》的一部分。根據豐富慢行系統“毛細血管”,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到2022年,各區縣山城步道串聯成網,叫響“山城步道”城市品牌的部署,目前,西南大區步道已整治提升完成約10.3公里,包括主線3公里,支線曾家岩臨崖步道一期、棗子嵐埡步道、張家花園巷等步道共7.3公里。
像這樣依山傍水的步道,重慶還有很多。2019年至2022年中心城區已規劃建設17條約353公里的山城步道,截至去年,半山崖線步道、重鋼步道等16條已開工,歌樂山步道、沙磁步道等約172公里已建成。
讓城市回歸綠色融入自然
今年開春,重慶天氣轉暖,紅梅、玉蘭、海棠、山茶、美人梅等花競相開放,山城猶如花海,美不勝收。
這得益於《計劃》提出的開展城市增花添彩、增綠添園等舉措。近段時間,重慶又在原有綠色基底的基礎上,豐富了花草樹木的品種,特別是增加了色葉植物、開花植物的品種。
2018年,我市啟動“清水綠岸”治理提升工作,建設海綿城市、提升城市水環境,切實解決黑臭水體這個“老大難”問題,還百姓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景象。
到2020年底,20條河流累計建成“清水綠岸”河段約90公里,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常年保持100%,42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從85.7%提升至97.6%,優於國家考核目標2.4個百分點。
2019年,《重慶市中心城區“四山”保護提升實施方案》出臺,著力將“四山”打造成“城市綠肺、市民花園”,展現“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凈、草綠”的自然環境。
同年,《關於加強廣陽島片區規劃管理的決定》出臺,為廣陽島開發立下“規矩”。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公佈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35個創新基地名單,廣陽島名列其中。
《計劃》提到,“力爭到2022年,中心城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將達45%。”重慶離目標實現已越來越近。
“水陸空”立體出行方便快捷
交通擁堵是大城市的“通病”,為此重慶在城市提升行動實施過程中,著力打造便捷之城、通暢之城。
重慶實施的緩堵保暢項目,切實提升了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去年6月,快速路一橫線歇馬隧道東西幹道開通,至此,快速路一橫線全線建成通車;華岩隧道西延伸段主線通車,使得重慶向西發展的距離縮短,有力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12月31日,曾家岩嘉陵江大橋主線通車,從渝北區興盛大道到渝中區菜園壩車程僅10分鐘,比之前少20多分鐘……
縮短重慶與周邊省市的距離,重慶正加快建設“米字型”高鐵網路。
早上在重慶吃碗麻辣小面,中午到鄭州吃燴面,不久之後將不再是句玩笑話。
2020年11月9日,渝萬高鐵開工。5年後,從重慶中心城區到萬州,將由目前的90分鐘縮短至約50分鐘;重慶與西安、鄭州等城市的時空距離也將進一步縮短。乘高鐵從重慶中心城區出發,到西安2.5小時,到鄭州4小時。
西南向的渝昆高鐵于2019年開工建設,預計2025年建成;東北向的鄭渝高鐵鄭萬段(重慶段)全部隧道已實現貫通;東南向的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于2018年開工建設,去年重慶段全面開工建設;南向的渝貴高鐵已于2018年開通……
重慶高速公路網也越織越密。截至2020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3400公里,在建規模近1600公里,創歷史之最,“三環十二射多聯線”高速公路網路基本形成。
水運方面,長江朝天門至九龍坡段3.5米水深航道整治完工,朝天門至涪陵段4.5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開工,長江上游航運樞紐基本建成。長江、嘉陵江和烏江“一幹兩支”干支聯動的航道體系基本形成,全市四級及以上航道達到1400公里。
航空領域,截至2020年底,重慶已建成“1+4+3”民用機場體系:“1”為重慶江北國際機場;“4”為萬州五橋機場、黔江武陵山機場、巫山機場、仙女山機場等4個支線機場;“3”為兩江新區龍興通用機場、永川大安通用機場和梁平通用機場等3個A1級通用機場。
另一方面,重慶構建起以航空快線為核心的國內航線網路,覆蓋國內主要城市;重慶與世界建立起暢通的“空中走廊”,累計開通國際地區航線101條。
城市內部通暢,通往外部便捷,市民“水陸空”立體出行的構想正逐漸成為現實。
加快建設城鄉公共充電網路和“光網重慶”
“我們村已經安裝了汽車充電樁,以後就可以來這裡充電,再也不用在家里拉條電線充電了。”6月18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高谷鎮青山村,高山移民小區居民李敏看到小區正在安裝調試充電樁,高興地説。
充換電站等基礎設施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關鍵保障。近年來,重慶加強充換電、加氫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以快充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路。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一環十射”高速公路充電網路,實現了38個區縣充電樁全覆蓋。2020年全市新建充電樁約3500個,服務市民充電超500萬車次。今年預計全市實現272個鄉村供電所充電樁全覆蓋。
按照《計劃》,我市還將建成“光網重慶”,光纖到戶端口數達到1800萬個;實現4G網路深度覆蓋,基本建成全市移動物聯網,建設5G基站1000個。(郭曉靜、崔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