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效果|重慶探索構建人才“三評價”體系 激活創新創業“一池春水”

發佈時間:2021-06-25 10:29:23 來源: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何靜怡

近段時間,重慶文理學院電子資訊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歐漢文,成功研發一款能提高工藝品雕刻性能的雕刻機。

今年50歲的歐漢文,原是一名小學教師,2014年從松溉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調到重慶文理學院擔任講師,主攻電子設備裝接工藝、生産自動化控制及移動機器人設計。

2019年,歐漢文被評為“重慶市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專家”。依託永川區政府為他建立的“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歐漢文指導學員獲得全國大賽一等獎。因成績突出,他從講師破格提拔為三級教授(正高級)。

從小學教師到大學教授,歐漢文通過刻苦鑽研實現了人生的跨越。他的成長,正是我市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我市以評價標準精準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差異化改革為突破口,堅持“破四唯”與“立新標”並舉,大力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橫向破除人才職業壁壘,縱向打破人才成長“天花板”,進一步理順政府、市場、社會、用人主體和人才的關係,激活創新創業“一池春水”。

評價標準精準化

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

與歐漢文經歷相似的,還有重慶艾生斯生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易維京等專家人才。

易維京長期從事免疫診斷核心原料及免疫檢測技術研究,成功研製近100種診斷用原料産品,在該領域打破國內80%産品依賴進口的現狀,個人擁有國家發明專利8項。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易維京第一時間組織團隊集中攻關,迅速開發近20種用於新冠病毒檢測的核心原料,並供應到國內外市場,經濟效益和社會反響良好。根據易維京取得的突出業績,易維京從工程師破格評為正高級工程師。

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為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我市在人才評價方面大膽改革,強化政治標準,對政治不過關、弄虛作假、學術不端和違紀違規者“一票否決”;堅持分類評價,根據不同崗位、區域差異、社會需求設置評價標準,防止“一刀切”;突出業績導向,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以分類評價為例。為破解過去人才供需錯位,招人難、用人難、就業難、成長難等問題,我市根據不同職業、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特點和職責,出臺《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實施方案》,以及科技、教育、醫療衛生、哲學社會科學、技能等10個領域人才分類評價實施方案,把10個領域人才劃分為38個類別,分類建立各有側重的人才評價標準,促進各類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在業績導向方面,我市人才評價堅持以實績論“英雄”,根據人才從事的行業、崗位,突出代表性成果,注重實際能力和實績,認可替代性成果,重點考察專業性、創新性,以及履職績效、工作成果、實際貢獻等。

評價主體多元化

“同行評同行、內行評內行”

“厘清誰是人才評價的真正主體、誰有資格評價人才,是實現人才評價科學化的前提。”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説。

我市推動建立以“同行評同行、內行評內行”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充分發揮用人單位、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的作用,通過問“東家”、問專家、問大家,使得評委的來源更加多元化,評價的專業性、權威性、群眾性持續提升。

問“東家”——誰用人,誰評價。人才有沒有能力、水準有多高,用人單位最有發言權。我市發揮用人單位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落實和保障用人單位評價自主權,推動具備條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院、大型企業等自主開展評價聘任工作。市人力社保局向各區縣下放中級職稱評委會組建權,自主開展職稱評審工作;向所有市屬高校、多家科研院所、條件成熟的三甲教學醫院下放高級職稱評審權;在重慶機電集團、重鋼集團等大型國企組建高級職稱評委會開展評審工作等。

問專家——誰懂行,誰來評。我市採取業內同行評價、同行專家舉薦、行業組織評審等方式對人才進行評價。如在重慶英才計劃評審中,我市根據參評人才的專業領域,遴選一批專業造詣高、熟悉行業發展、經驗豐富的專家擔任評委,提高評審專業性。在人才表彰、職稱評審等工作中,在區縣、單位、行業主管部門推薦的同時,探索實行同行專家舉薦制度,被舉薦人才可破格參與評審。此外,我市還注重引入行業協會、學會等專業組織評價人才,在市工商聯、工程師協會和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等社會組織組建高級職稱評委會,開展職稱社會化評價工作,推動職稱評定職能逐步由“政府主導”轉交“行業組織”。探索引入高端獵頭、人才測評等機構,依託第三方機構開展人才評價。

問大家——誰享受人才的服務,誰來評。我市堅持在陽光下評價人才,將服務對象評價作為一個重要維度,接受大家的監督。比如,針對高校教學型教師的評價,注重聽取學生的聲音;針對醫生的評價,注重聽取患者的聲音等。

評價方式差異化

讓評價更有針對性、更加公平

為消除人才評價中關係分、人情分、利益分等影響,重慶加大與四川省等兄弟省市合作,潼南區、遂寧市等川渝毗鄰地區共同建立科技、教育、衛生、農業等領域專家人才資訊庫,通過共建資訊庫、互派考官等方式加強人才評價交流合作,有力杜絕人情干擾,確保評審公平公正。

近年來,我市創新人才評價方式方法,通過外聘評委、數字評審、直通評價,靈活採用考試、評審、考評結合、考核認定、個人述職、面試答辯、實踐操作、業績展示等不同方式,暢通人才評價渠道,讓評價更有針對性,更加公平。

以外聘評委為例。來自市委組織部的數據顯示,2019年重慶英才計劃評審中,市外評委佔比超過50%。

在數字評審方面,為改變人才評價中材料多、只見材料不見人等傳統方式,我市建立完善評價、管理、查詢等平臺,並逐步與人口資訊、學歷資訊、社保資訊、電子檔案資訊貫通,以資訊化手段推動人才評價方式變革。

在直通評價方面,我市對特殊人才、博士後研究人員、留學回國人員等優秀人才開闢職稱評定“綠色通道”。

在以賽代評方面,我市對技術技能實踐性突出的專業領域,採取以賽代評的方式。如獲獎者直接認定獲得相應等級的職業資格,同步允許其申報相應層級人才項目。

通過改革創新,全市人才評價標準更加科學、評價主體更加多元、評價方式更加多樣,初步形成了導向明確、規範有序、競爭擇優的人才評價體系,進一步激發了廣大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在推動重慶集聚人才、使用人才和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729名特殊人才通過職稱評價“綠色通道”直接獲得高級職稱,747名高層次人才通過市場化評價方式受益。近三年,全市新增人才52.93萬、總量達565.12萬人。

據科技部監測評價,目前,重慶市綜合科技創新水準指數和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全國第七。(陳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