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委員·講述>

張軍擴:穩預期強信心 要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

2024-01-25 10:03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2023年我國經濟呈現恢復回升態勢,經濟增速實現預期目標,結構優化呈現不少新亮點,高品質發展取得新成就。目前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經營主體預期不穩、信心偏弱的現象依然存在。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反映企業預期和産業景氣狀況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去年12月僅為49%,比11月下降0.4個百分點,已經連續三個月處於榮枯線水準以下,其中新訂單指數降至48.7%,比11月下降0.7個百分點,也是連續三個月處於榮枯線水準以下。另外,去年11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為87,比10月下降0.9,消費者預期指數87.5,比10月下降0.5,這説明,消費者預期不穩、信心偏弱的問題也依然存在。

對於促進經濟進一步回升向好而言,穩預期提信心具有基礎性和關鍵性作用。只有經營主體預期趨穩、信心增強,才能夠充分調動起各方面的積極性,各項促消費、擴投資、調結構、控風險的政策,才能有比較好的發揮作用基礎。因此,今年經濟工作仍然需要繼續抓住穩預期提信心這個“牛鼻子”。

現階段導致經營主體預期不穩、信心偏弱的因素是十分複雜的,既有短期市場波動和需求不足制約的原因,更有中長期深層次的結構性體制性政策性原因,既有經濟原因也有非經濟原因,需要綜合施策、標本兼治。黨中央已經從多方面採取相應對策,下一步還需更加突出優化民營企業政策環境這個重點持續用力。

著力增強企業對政策環境穩定性的信心。穩定的政策環境會使企業傢具有長遠眼光,進行長期投入。如果企業家對政策沒有信心,就不可能對長期發展抱有信心,也不可能進行長期投資。當然,這並不是否認政策調整的必要性。從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要求出發,根據形勢變化對政策進行適時適度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但相關政策的調整,無疑都會使相關企業的運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並對企業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格局等産生較大影響。企業為了適應新的政策要求,往往不僅需要增加新的投資,而且需要一定時間。因此,政策的調整,需要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做好新舊政策的銜接,處理好存量與增量的關係,政策的醞釀、頒布與實施要有一定的提前量,從而給相關企業的調整留下一個必要且合理的過渡期。如果由於特殊原因需要短期改變政策,那麼就要考慮對那些合法合規經營、純粹由於政策變化而造成損失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補償。這樣做,也是符合法治政府和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要求的。

切實貫徹落實“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的要求。非經濟政策對企業相關經營活動和財産安全的影響也不能忽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但真正落實到位並不容易。一是儘快明確“把非經濟政策納入一致性評估”的相關細則,包括涉及範圍、內容、責任等,讓相關單位、幹部心中有數。二是明確相應的負責或牽頭機構。三是明確政策納入評估的時機。不是等政策即將出臺才需要評估,而是在政策醞釀階段就需要評估。目前市場信心還較為脆弱,政策不成熟不宜輕易公開徵求意見。

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各項政策要求落到實處。去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專門發佈了《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並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和舉措,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下一步要從兩個方面持續用力。一方面,把文件提出的各項要求真正落實,讓企業真正見到實效。特別是要抓緊出臺細化、具體化的政策措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檢驗性。比如,如何切實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如何有效解決民營企業在參與招投標、獲得貸款支援、參與科研項目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問題,如何及時制止違反中央精神的針對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的不正確言論問題等等,都需要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舉措。另一方面,就是要著力解決與民營經濟發展相關的一些深層次問題,特別是要深入研究民營經濟發展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式現代化的關係,進一步明確在國家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業中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明確和夯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思想理論基礎,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保障民營經濟長期健康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理論和法治保障。

(作者係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責任編輯:李培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