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委員·講述>

藍紹敏:以完善制度機制為保證 做好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工作

2024-01-24 09:46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完善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和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制度機制”,為我們做好政協界別工作特別是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9月,全國政協印發《政協全國委員會關於完善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制度機制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全國政協《意見》”),從委員聯繫界別群眾的指導思想、主要原則、聯繫對象和工作內容等方面進行了明確。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全國政協《意見》為指導,守正創新、精業篤行,紮實推進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工作。

深化思想認識,促進“聯繫”自發自覺

深入領會黨的二十大相關部署要求,認真學習全國政協《意見》,我們深刻認識做好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工作的重要意義,從而增強做好這項工作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

聯繫界別群眾是政協界別特色的鮮明彰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進行的偉大創造”。由界別組成是人民政協組織的顯著特色。人民政協的基礎在界別、優勢在界別、活力在界別。這一鮮明特色與人民政協成立的初衷緊密相聯,與人民政協的職能定位內在統一。政協委員由界別協商産生,源自界別、依託界別、代表界別。委員聯繫界別群眾是人民政協的重要基礎性工作。聯繫缺失,界別與政協工作脫離,政協制度就失去了基礎;聯繫不緊,界別與政協工作游離,政協制度就失去了優勢;聯繫錯位,界別與政協工作偏離,政協制度就失去了活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走好政協特色的群眾路線,紮實有效開展好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工作,充分發揮政協功能,鮮明彰顯政協特色。

聯繫界別群眾是廣泛凝聚共識的內在要求。委員積極聯繫界別群眾、廣泛聯繫界別群眾、深入聯繫界別群眾是人民政協的光榮傳統。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賦予人民政協“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的職責使命。做好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工作,是加強引領的前提條件、是廣泛凝聚的基礎工程。通過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界別群眾思想狀況,協助黨和政府做好協調關係、理順情緒、化解矛盾工作,促進共識在聯繫中形成、在聯繫中凝聚、在聯繫中傳播,就能推動大團結、大聯合,築牢共同思想基礎,把界別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旗幟下,團結奮進、攜手前行。

聯繫界別群眾是提高建言水準的有效途徑。政協委員通過履職活動參與國家治理,以提案、大會發言、社情民意等方式建言資政,提出的不是個人訴求、表達的不是個人意見、代表的不是個人利益,重點是所在界別的呼聲意願。這就要求委員提高聯繫界別群眾的能力、做好聯繫界別群眾的工作,與他們廣交朋友、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和所願所盼,總結他們的做法和經驗,特別是把委員所在界別特有的、其他途徑反映不便的意見建議梳理出來、反映上去,更好地提高建言資政的針對性、有效性,更好地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更好地發揮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

把握主要原則,確保“聯繫”正確方向

全國政協《意見》明確了完善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制度機制的主要原則,實踐中我們應該牢牢把握這一主要原則,確保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工作的正確方向。

合作初心的政治方向。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包括各民主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在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工作中,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政協性質定位,堅持政治引領、凝聚共識,引導界別群眾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風雨如磐不動搖、堅守初心向前行。

界別特色的履職方向。一些地方政協組織通過建立委員工作站、工作室等方式,在委員聯繫界別群眾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有的重社區輕界別。把“居民群眾”和“界別群眾”相混淆,把“進入社區”和“深入界別”劃等號。有的重服務輕引領。便民服務、惠民活動、助民工作等服務功能發揮得比較多,形成共識、增進共識、傳播共識等凝聚共識的作用發揮不夠。有的重單向輕互動。不論是服務界別群眾還是引領界別群眾,比較重視為群眾做了什麼,但是往往忽視從群眾中得到了什麼,通過聯繫界別群眾增強委員履職能力、提高委員履職水準還不夠。實踐中我們務必牢記界別概念、強化界別意識、突出界別特色,做好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工作。

求真務實的工作方向。全國政協《意見》在主要原則中提出“立足實際、就地就近、注重實效”的要求。這一要求的核心就是求真務實,不搞花架子、不定高指標、不做無用功。而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把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工作,與委員本職工作結合起來、與政協履職活動結合起來、與界別群眾特點結合起來,堅持經常性、突出融合性、注重實效性,拓展委員聯繫界別群眾的廣度深度,推動從“有形覆蓋”到“形神兼備”轉變。

完善制度機制,保證“聯繫”規範有序

全國政協《意見》就完善哪些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制度機製作出了規定。落實好這些規定,重點圍繞以下3方面完善制度機制,提高委員聯繫界別群眾的規範化水準。

圍繞履職活動完善制度機制。把委員聯繫界別群眾貫穿政協履職全過程。構建通過協商活動聯繫界別群眾的制度機制,圍繞協商主題開展聯繫,聽取界別群眾意見、增強協商議政實效;構建通過視察考察調研聯繫界別群眾的制度機制,圍繞解決問題開展聯繫,反映群眾訴求、推動問題解決;構建通過談心交流聯繫界別群眾的制度機制,圍繞凝聚共識開展聯繫,宣傳闡釋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主動回應界別群眾關切。

圍繞方法途徑完善制度機制。主要是解決好用什麼途徑、以什麼形式、在什麼時候開展聯繫等具體問題。去年以來,黑龍江省政協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主要是提出了“1158”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工作法。第一個“1”就是每名委員聯繫一個“界別責任區”。“界別責任區”通常是界別群眾集中、界別代表性強的基層單元(小區、樓宇、鄉鎮;公司、學校、院所;行業、社團等)。第二個“1”就是每名委員聯繫一批“界別群眾聯繫人”。“界別群眾聯繫人”是在本界別有一定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非“兩代表一委員”人士,一般每名委員聯繫10位左右。“5”就是委員聯繫界別群眾“5個渠道”。通過調查研究、協商活動等開展履職聯繫;通過意見徵詢、座談交流等開展到府聯繫;通過微信微網志、網路互動等開展線上聯繫;通過法律援助、送醫送藥等開展服務聯繫;通過委員沙龍、讀書活動等開展平臺聯繫。“8”就是委員聯繫界別群眾“8個必訪”。明確了委員對界別責任區、界別群眾聯繫人開展聯繫的8個時機。一是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與界別相關的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後;二是全國和省黨代會、“兩會”閉幕後;三是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出臺與本界別密切相關的政策後;四是省政協年度全會召開前;五是界別聯繫人工作或個人生活有重大變化時;六是界別聯繫人或界別群眾提出重要訴求、建議時;七是界別聯繫人或界別群眾工作生活遇到較大困難時;八是界別相關重要節日、紀念日。

圍繞界別特色完善制度機制。政協界別各具特色,委員聯繫界別群眾工作也應各有特點,不同界別可以通過不同渠道、依託不同平臺、採取不同方法開展聯繫。去年年初,黑龍江省政協立足工商聯、經濟、民建等界別企業家委員集中的實際,結合助力全省優化營商環境,構建了“一庫一網一平臺一沙龍”這一有界別特色的委員聯繫界別群眾機制化平臺。“一庫”是省市縣三級政協企業家委員數據庫,目前已有3500余人入庫;“一網”“一平臺”分別是依託數據庫建立的具有政協特色的營商環境監測網路和企業呼聲反映平臺;“一沙龍”是企業家委員優化營商環境建言資政沙龍。我們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核心話題,引導委員積極參與“一庫一網一平臺一沙龍”,同時也使委員聯繫界別群眾有具體抓手、有共同語言、有交流氛圍,更好地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貫穿委員履職全過程。一年來,通過“一庫一網一平臺一沙龍”,協助省委省政府開展了民營經濟政策45條落實情況等測評,梳理匯總的38條意見建議和企業訴求得到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和認真答覆,使界別群眾感到“委員真聯繫、聯繫真管用”。實踐中,“一庫一網一平臺一沙龍”增強了委員聯繫界別群眾的“5個效應”:委員界別意識的強化效應、委員深入界別的推動效應、界別群眾對委員代表性的認同效應、委員與界別群眾聯繫的互動效應、對界別群眾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的深化效應。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主席)

【責任編輯:李培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