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委員·講述>

鄧琳:加快養老服務業提質升級 助推銀發經濟高品質發展

2024-01-23 09:00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4個方面26項舉措。這是我國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對於滿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讓老年人共用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將起到重要指導作用。養老服務業涵蓋老年人生活照料和護理服務等領域,上聯老年用品、智慧健康、康復輔具、抗衰老等産業,下接養老金融、旅遊服務、適老化改造等業態,與每位老年人生活息息相關,是銀發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必須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老齡工作的重要指示,切實落實《意見》精神,加快推動養老服務業提質升級,助推銀發經濟高品質發展,切實增進老年人福祉。

堅持政府市場協同發力,增強養老服務業發展活力。《意見》指出,“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促進事業産業協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兜住民生底線、促進共同富裕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當前我國80歲以上老年人已經突破3500萬人,據測算失能、失智等特殊困難老年人超過5000萬人,他們的長期照護更多屬於準公共屬性的産品和服務,投資回報慢、利潤率低,是養老事業的範疇,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同時要看到,佔老年人口60%的低齡、健康、活力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比如康養旅遊、老年教育等需求,更多靠經營主體來滿足。因此,發展養老服務業要推動以政府為主導的福利機制、以企業為主導的市場機制有機銜接,發揮政府保基本、兜底線作用,增加普惠性養老服務資源,織密扎牢特殊困難老年人兜底保障網,著力滿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養老需求,同時借助市場力量發展壯大産業,不斷提升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效率,促進事業與産業、基本公共服務與多樣化服務協調發展。

堅持供給需求相互促進,推動養老服務業良性迴圈。《意見》指出,“擴大産品供給,提升品質水準”“聚焦多樣化需求,培育潛力産業”。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老年人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與滯後的養老服務供給矛盾日益突出。從需求端看,老年人消費結構更加多層次、多樣化,已由傳統的“衣、食、住、行”等生存型向健康管理、情感交流、文化娛樂、自我實現等發展型轉變。從供給端看,目前我國養老床位僅829萬張,距《“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的“到2025年,養老服務床位總量達到900萬張以上”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優質養老機構“一床難求”與部分養老機構床位空置現象並存,經營主體規模較小、産業能級較低問題依然嚴重。緩解供需矛盾,需要錨定助餐服務、居家助老服務、社區便民服務、老年健康服務、養老照護服務、老年文體服務、農村養老服務等老年人急難愁盼的實際需求,加快培養經營主體,推進産業集群發展,提升行業組織效能,推動品牌化發展,強化標準建設,拓寬消費供給渠道,推動養老服務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更好造福老年群體。

堅持點面結合一體推進,提升養老服務業品質水準。發展養老服務業是一項跨度時間長、涉及範圍廣的系統工程,需要完善的頂層設計。同時,養老服務直接關係億萬老年人民生問題,更需要針對性政策支撐和産業落地。《意見》既強調“強化要素保障,優化發展環境”,也分門別類對具體産業發展作出安排部署,細化措施舉措。比如對於智慧健康養老側重“新業態”,抗衰老突出“研發應用”,適老化改造強調居家社區、線上線下“全方位”。同時還在區域發展上,綜合考慮經濟水準、人口規模等因素,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區域,規劃佈局10個左右高水準銀發經濟産業園區。這都對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指明瞭發展方向。下一步,要繼續堅持系統謀劃、重點突破,在宏觀層面,加強科技創新應用,完善用地、財政、金融、人才等方面政策引導,強化市場監管和服務,實現發展品質、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在微觀層面,聚焦供需矛盾突出、帶動力強的産業業態,發揮比較優勢、培育競爭優勢,集中力量破解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發展難題,以點帶面撬動養老服務業全面發展。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重慶市委會副主委、重慶市民政局副局長)

【責任編輯:李培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