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委員·講述>

張闔成: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

2024-01-23 09:02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2023年,糧食好收成,農業好年景,“三農”發展好中有進。一是增産方式呈現高品質化。糧食單産390公斤,比上年增加2.9公斤,增長0.8%,單産貢獻率達到61.5%;全國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效果初顯,300個重點縣單産提升對糧食豐收的貢獻率達到73%。二是農産品整體價格較低。全年糧食、肉類、蔬菜等重要農産品産能處於歷史高位,供求關係呈階段性、結構性寬鬆格局,整體價格低於上年。三是農村融資趨於好轉。截至三季度末,農戶生産經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7.8%。農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4.6%,增速比上年末高3.9個百分點。

展望2024年,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基本盤牢固,但防範價格過度下跌的壓力較大,提升種糧務農積極性的任務十分艱巨。近期,不少農民與基層單位仍然反映糧價未能引導農戶預期、成本上漲衝抵利潤空間、國産糧難賣與進口糧大增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再次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在糧食産量創歷史新高的背景下再次強調“三農”重要性,旨在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比較效益是原動力、價格預期是牽引力、進口擠壓是風險源、科技金融行銷是千斤頂、保護政策是安全網、基礎建設是穩壓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穩面積、增單産兩手發力”的部署,需要各個方面同步發力、協同用力、強化給力。

強化政策工具市場化運用,引導農戶種糧預期。來自市場的獲得感,對農戶種糧務農積極性起決定性作用。經營性收入則是種糧務農積極性風向標。由於成本上漲快(2013—2023年間稻穀、小麥和玉米三種糧食平均總成本年均漲2.2%,價格只漲1.7%),經營凈收入佔比由2013年的41.7%降至2023年的34.3%。去年國家有關部門多次釋放糧食托市收購的政策信號,儘管只提一分錢,但對農民市場預期舉托較大。因此,要持續完善托市收購和目標價格制度,探索新增補貼和産量掛鉤,引導收益與成本同頻共振。

建立農資與糧價聯動機制,探索低成本供應模式。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23年我國化肥農藥供應充足,化肥價格總體低於上一年同期水準,這對糧食豐收貢獻不小。因此,可以參照浙江省主動協調農資與種糧利潤平衡關係的做法,強化農資供需對接,探索發揮國有農資企業穩定農資價格主渠道作用。重視鄉村“農資小鋪”“收糧小販”對“種糧小農”收益的影響機制,探索小農戶降本增效新措施。

增強政策取向一致性,防止豐收季節賣糧難。統籌金融、進口、稅收等政策,確保糧食政策一致性,實現同向發力、形成合力。要創設管控糧食進口的有效手段,把握好進口數量、時機和節奏,引導農産品進口與國內産能增長週期和季節性銷售高峰錯開。針對國産大豆增産後的價跌賣難壓力,探索建立促進國産大豆壓榨轉化的長效機制。鼓勵國企面向鄉村佈局收儲網點,構建新型糧食收購網路體系,從根本上緩解農民賣糧難。

構建鄉村産業統計制度,破解政績衡量問題。發展産業是農戶實現自我價值、融入社會、過上有尊嚴生活的主要手段。可以參照海洋經濟、數字經濟統計模式,探索構建鄉村産業核算體系。定期發佈鄉村産業增加值變化,衡量鄉村産業對國民經濟貢獻;核算鄉村産業利潤稅收變化,衡量鄉村産業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監測農民本地就業水準,引導就近就業,防止鄉村空心化;考核農戶經營性收入佔比,衡量鄉村産業對農民收入的貢獻,引導提高農民種糧務農積極性。

加快公共服務供給,降低農民不合理支出。農民收入實際增長(7.6%)趕不上支出實際增長(9.2%)。2023年農民用於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佔總收入比重分別為17%、11.4%、9%、8.8%,四項支出合計高達46.3%(城鎮36.2%);同時醫療保健(17.4%)、教育文化娛樂(15.9%)、交通通信(11.2%)支出增長最快。相對於城鎮居民,農民需要支付的公共服務費用佔比大、增長快,減弱了農民可感可及的獲得感。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快農村公共設施和服務供給,降低農民公共服務收費標準,使設施完備成為最直觀的幸福感,服務便捷成為最直接的獲得感,環境宜居是最牽掛的歸屬感。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

【責任編輯:李培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