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委員·講述>

鄂崇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2024-01-18 09:07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近期在雲南調研時強調,“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講好中華民族故事”“要樹牢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船的力量繫於帆,人的力量始由心”。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承載著中華各族兒女最深層次的價值追求和道德準則,共有的歷史記憶、情感歸屬和美好期許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仍繼續加劇,只有全體中華兒女同心共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才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匯聚奮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薄力量。

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正式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重要思想;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將“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上升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本內容和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思想內涵與時俱進,豐富發展,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黨的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的智慧結晶之一。2014年,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要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戰略任務來抓”。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再次強調“注重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戰略任務來抓”。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堅持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70年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重要經驗之一,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重大要求。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將“必須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中國共産黨百年民族工作的十二條基本經驗之一,強調“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2022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和赴新疆考察時強調,“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項工作都要往實裏抓、往細裏做”“樹牢中華民族歷史觀,鑄牢中國心、中華魂,特別是要深入推進青少年‘築基’工程,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工作要求。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

中華文明具有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其中天下為公、天下大同、九州共貫、多元一體、修齊治平、興亡有責、厚德載物、明德弘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親仁善鄰等精神氣質、思想觀念、理想情懷、價值導向和處世之道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脈,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底座。我們需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地位,堅持好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牢記“四個共同”,深切體會在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如同百川歸海、匯聚交融,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一體性不斷增強,形成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成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脈相連、文脈相通。中華各族兒女需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力量,同心同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動力。

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我們需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六個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導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持之以恒推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使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更加具有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使中華各族兒女在黨的旗幟下擰成一股繩,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決定著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發展方向。凝聚更多共識、匯聚更大力量、採取更實措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公約數”不斷匯集擴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幹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使之如同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使整個社會主旋律高揚、正能量充沛、精氣神昂揚。推動各民族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現代文明教育、科普教育,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共同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涵育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鬥力量。通過不斷擴大“最大公約數”,使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成員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等方面的共同性不斷增強,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更為牢固。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培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