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委員·講述>

王桂林:推動“國貨之光”加速出海

2024-01-11 13:15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時指出,要拓展國際視野,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提高“四個能力”,帶動企業在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中實現更好發展,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宣示了新時代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為廣大企業指明瞭勇毅前行的方向和目標。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清政府“閉關鎖國”、蘇聯“關起門來創新”的教訓都表明,無論一個國家多麼先進與發達,只要選擇了封閉,就會變得落後。過去,我國參與國際迴圈走的是低附加值道路,企業處在微笑曲線中間最底端的生産製造環節。由於“模組化”的技術革新和“大競爭”這一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微笑曲線更加陡峭,産業鏈各環節所能産生的附加值差異更為顯著。經過多年以來的深耕自主創新和向兩端學習,中國企業已積累了研發、市場等方面知識,具備了向兩端攀升、向國際市場突破的能力,中國高鐵、汽車、制藥等紛紛作為中國製造的“名片”走向世界,比亞迪、廣汽埃安、小鵬等車企成功將“三電”技術反向輸出至賓士、豐田、大眾等世界知名車企,證明中國企業有能力在國際大迴圈中佔據産業價值鏈高端。但總體上看,很多企業的服務和産品還未能成功出海,從開拓70億人口的巨大全球市場和廣闊發展空間來看,中國企業任重道遠。要在國際生産網路重塑進程中實現引領,就迫切需要培育一批能夠突破低端鎖定、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全球化佈局甚至實現技術反向輸出的世界一流企業,打造全球認可、市場稱讚的拳頭産品,推動“國貨出圈”向“國貨出海”轉變,搶佔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制高點,支撐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

積極幫助企業擴大“朋友圈”,支援企業“走出去”。從經濟發展層面看,國內迴圈是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來源,帶來的是“量的增加”;國際迴圈則讓我國經濟參與到世界經濟運作中,按照國際標準研發、生産、製造,達到更大的市場佔有率,帶來的是“高品質”。通常企業參與國際迴圈、推行全球化佈局主要出於兩種目標:進入新市場,賺取新市場帶來的超額利潤,實現可持續的增長,或是通過全球化催生新産品,激發新的創意源泉,提升創新能力。在“一帶一路”建設、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背景下,中國企業的下一個機會一定是打開全球市場。政府要綜合考慮市場規模、貿易潛力、消費結構、産業互補、國別風險等因素,發揮平臺搭建和政策供給作用,支援企業在深耕歐盟、東盟、美國、日韓等傳統市場的基礎上,強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科技、産業合作,重視發展新興市場及RCEP成員國市場,推動産品、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堅持全球化思維與本地化行動相結合,推動企業“融進去”。發達國家利用跨國企業主動融入全球市場,賺取世界的經濟財富,使産品獲得當地市場的認可與青睞,在不斷的輸出過程中積累各類資本。反過來,市場規模的擴大可以進一步推動企業進行更多的研發和創新,從而形成資本和技術的良性迴圈。要著眼增強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適應性,支援企業在産品本地化、供應鏈本地化、人才本地化和行銷本地化等領域發力,提升企業管理者的跨文化技能,通過廣域市場的拓展捕捉消費趨勢,積極引進資金、技術與管理經驗,推動與海外國家創新資源共用、創新優勢互補,在融入全球市場中邁向世界一流。

切實提升綜合服務能力,保障企業“行得遠”。有全球視野、實行全球戰略的世界一流企業,需要有效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方能行穩致遠。政府要全力護航企業放心“出海”,加大為企業走出去提供配套服務和指導的力度,支援和鼓勵專業服務機構開展全球化佈局,拓展跨境服務功能,提升對外投資保護、稅收、融資、資訊和諮詢等方面服務水準,完善産業安全預警和審查制度,支援和保護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營造企業國際化創新發展的良好環境。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廣州市委會主委)

【責任編輯:李培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