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本網發佈>

畫好最大同心圓 瀋陽僑界為瀋陽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2023-12-01 19:45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瀋陽12月1日訊 (記者 李培剛)11月28日,“追夢中華·開放與創新的遼沈大地”2023海外華文媒體遼寧行活動近日走進瀋陽,來自馬來西亞、澳大利亞、俄羅斯、美國、德國、加拿大、法國、埃及等國家和地區的15家海外華文媒體和5家涉僑中央媒體代表探尋瀋陽的開放與創新,活動由中國僑聯指導,遼寧省僑聯、瀋陽市委宣傳部、瀋陽市僑聯主辦。

瀋陽市僑聯成立於1979年,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僑務工作的重要論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服務僑胞,團結凝聚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在畫好同心圓,凝心助力瀋陽全面振興中發揮了僑界獨特貢獻。

“追夢中華·開放與創新的遼沈大地”2023海外華文媒體遼寧行活動合影

凝僑心 畫好僑界團結最大同心圓

“黨的二十大隆重開幕牽動著每一位在坦華僑華人熾熱、振奮的中國心。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這十年來,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祖國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廣大海外僑胞為之振奮、無比自豪。……”坦尚尼亞僑領馮振宇發表感言。

僑聯四海,同心築夢。在改革開放40週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黨的二十大召開等重大節點,瀋陽市僑聯組織機關幹部、基層僑聯和僑界社團開展專題學習、宣講、培訓班等230余場,舉辦僑界書畫攝影作品展、專場文藝演出等主題宣傳活動30余場,覆蓋僑界群眾、僑聯幹部萬餘人次。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100余為海內外僑胞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發表感想感言,在僑界興起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舉辦“百幅書畫攝影作品”頌黨情、“百家僑企調研”促振興、“百封僑胞家書”映僑心、“百名僑界人物”樹榜樣、“百件僑界傳家寶”憶僑史“五個百”等具有僑界特色的主題學習宣傳活動,強化思想引領,築牢思想根基,增強僑界群眾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凝聚起僑界群眾同心共圓中國夢的磅薄力量。

唱響主旋律,匯聚正能量。推進僑聯宣傳工作與全媒體融合、與海內外媒體互動,做好歸僑僑眷、海外僑胞凝心聚力工作。形成了“一網、一刊、多號、多群”的網際網路矩陣宣傳體系,在中國僑聯網站、國家和地方媒體刊發工作資訊1000余篇,借助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傳播瀋陽聲音,擴大瀋陽在海內外影響力。新冠疫情初期,編輯製作反映瀋陽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33名外籍員工支援中國抗擊疫情的宣傳片《我們為中國加油》,在鼓勵海外僑胞抗擊疫情的同時,為我市企業復工復産加油鼓勁,在海內外産生積極反響,點擊量超過百萬次,並榮獲中國力量·戰“疫”短視頻大賽一等獎。

聚僑力 服務瀋陽全面振興發揮獨特優勢

在經濟發展的主戰場、科教領域的前沿、抗擊疫情的一線……,到處活躍著僑的身影,全市僑界涌現出一批先進模範人物,“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李天來、李秀實,“全國勞動模範”姜成,“全國抗擊疫情先進個人”谷野,劉開周、周亦胄等6名創新創業帶頭人被中國僑聯授予“中國僑界貢獻獎”。

服務高品質發展,發揮僑胞獨特優勢。廣大海外僑胞情係桑梓,積極支援家鄉發展建設,成為推動瀋陽振興發展的重要力量。連續承辦六屆中國僑聯、省僑聯“僑胞、僑商瀋陽行”活動,共邀請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余名海外僑商走進瀋陽,邀請市領導作市情介紹,舉行“創業中華 僑興遼寧”僑商瀋陽行等項目推介會、洽談會和開展實地考察活動30場,配合市、區縣(市)政府、開發區管委會開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落實簽約項目45個,協議投資總額298億元人民幣。成立瀋陽現代化都市圈僑商會聯盟,搭建都市圈7城市僑聯、僑商會之間資訊互通、人才交流、産業合作平臺。成立瀋陽海外校友會聯盟,瀋陽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需求、高校的人才需求、海外人才的發展需求精準對接,涵養海外人才資源,影響和帶動更多的僑界高層次人才和高品質科技成果落地瀋陽。成立瀋陽市新僑創新創業聯盟,扶持建立瀋陽通用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等10家“瀋陽市新僑創新創業基地”,項目總投資額36億元人民幣,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百餘人,帶動就業萬餘人次。

深入開展“百家僑企調研服務”,走訪調研僑商企業400余家,針對調研中僑商企業面臨的問題,對接僑界優質資源、完善平臺載體建設、推動項目落實落地。舉辦僑企與金融機構的對接會、座談會5場,“僑商大講堂”“僑商雲沙龍”等活動10次,與市營商局共同組織“營商下午茶”僑商專場、與市紀委監委建立僑商訴求報告制度、與市法院建立涉僑糾紛訴調對接機制,協助僑企解決信貸、徵信、人才引進等經營發展問題百餘個,為企業追回拖欠款近億元人民幣,堅定了僑商在瀋陽投資興業信心。

黨有號召,僑有行動。新冠疫情發生後,第一時間組織全市各級僑聯和歸僑僑眷、海外僑胞迅速行動,全力以赴募集善款、籌措醫務物資,共募集防控物資折合人民幣2065萬元,展現了海內外僑胞心繫祖國,與祖國同舟共濟的赤子情懷和中華兒女血濃于水的真摯情感,瀋陽市僑聯被中國僑聯評為“全國僑聯繫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追夢中華·開放與創新的遼沈大地”2023海外華文媒體遼寧行活動啟動儀式現場

發僑聲 文化交流效應不斷擴大

“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以“根”“魂”“夢”作為工作主線,服務對外工作大局,打造工作品牌,弘揚中華文化,加強聯誼聯絡,瀋陽市僑聯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依託中國僑聯“追夢中華”“親情中華”品牌,用僑的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瀋陽故事。舉辦“追夢中華·開放與創新的遼沈大地——2023海外華文媒體遼寧採訪行”(瀋陽),首次邀請海外華文媒體走進遼寧、了解瀋陽,向海內外展現中國式現代化遼寧瀋陽實踐的新進展、新形象,宣傳闡釋遼寧“六地”文化,讓世界領略瀋陽的“國際范”和“煙火氣”。舉辦“瀋陽僑界迎冬奧·我們一起向未來”瀋陽僑界藝術節,“僑界迎冬奧·百米書畫長卷”作品展、“親情中華·華僑華人與冬奧”中俄油畫藝術展等系列活動,向海內外宣傳冬奧、推介瀋陽。

聚焦弘揚中華文化,連續舉辦四屆東北亞餐飲産業發展國際論壇,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中餐企業代表、500余位海內僑胞線上線下同步參加,以美食文化為媒介,以僑務工作為載體,進一步團結凝聚東北亞“一帶一路”沿線海內外中餐業者,推動中餐文化走出去,增進餐飲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助力提升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水準。推薦瀋陽故宮、中國錫伯族博物館、瀋陽大學等入選“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榮獲世界華僑華人攝影展優秀組織獎和作品金獎。編印出版《瀋陽華僑志》,收藏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填補了瀋陽市誌華僑史空白。以鄉情親情愛國情為紐帶,承辦7期中國僑聯“尋根之旅”“親情中華·為你講故事”夏令營遼寧瀋陽營活動,增進海外華裔青少年對祖(籍)國和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接待美國東北商會、坦尚尼亞、俄羅斯和平統一促進會等海外僑團個、僑胞千人次,組織僑商“走出去”赴31個國家和地區,召開推介會16場,簽訂友好合作協議60個,與45個國家和地區120余個重點僑團保持緊密聯繫,聘請海外顧問、海外委員80名,海外聯絡聯誼朋友圈不斷擴大。

暖僑心 提升僑胞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動構建“聯繫廣泛、服務僑界群眾”工作體系,目前,全市基層僑聯組織已發展到51個,形成13個區縣(市)組織全覆蓋,17個高校和科研院所僑聯覆蓋率國內領先,4個企業、1個科技園區、4個兩新組織、12個社區僑聯(試點)種類完備的組織體系。與全國各市基層僑聯締結友好僑聯30家。在民營企業、 新社會組織、科技園區和社區建立“僑胞之家”31個,其中和平區豐澤社區、瀋陽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僑聯、沈河區凱旋社區等4家單位榮獲全國僑聯繫統優秀“僑胞之家”示範典型,沈河區凱旋社區僑聯、瀋陽農業大學僑聯、市僑連線關黨委辦公室(辦公室)被中國僑聯授予“全國僑聯繫統先進組織”榮譽稱號。

實施“僑愛心工程”。積極爭取財政專項資金,連續八年為老歸僑和特困歸僑家庭發放補貼及幫扶資金100余萬元。全市各級僑聯每年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走訪慰問歸僑僑眷900余人次,發放慰問金40余萬元。廣泛開展“僑愛心惠民”活動,在捐資助學、産業扶貧、醫療義診等方面投入款物折合人民幣500余萬元,讓僑界群眾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愛,不斷提升僑界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依法維護僑益。承辦中國僑聯“法治中國,你我同行”等僑法學習宣傳活動,與市、區法院深化涉僑糾紛案件訴調對接機制,推薦僑界人士擔任市法院特邀調解員,成立涉僑糾紛多元化解工作室2個。辦理涉僑來信來訪320件,發放僑法宣傳資料1.2萬冊。暢通議政渠道,目前,全市各級僑界人大代表13人、政協委員35人,僑界提案建議多次被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採納。僑界專家多次榮獲“中國僑聯特聘專家建言獻策一等獎”,市僑聯特聘專家《關於推動出臺<遼寧省華僑權益保護條例>的建議》在省情研究發表並獲省政府領導批示,僑聯組織參政議政、建言獻策能力不斷增強。

抗擊疫情期間,積極回應海外僑胞需求,籌集資金、克服國際運輸困難,及時向海外僑胞郵寄抗疫物資,線上聯繫慰問海外僑胞僑領,傳遞祖國對海外僑胞的關心關懷。開展“瀋陽僑界家書——致敬英雄城市瀋陽”活動,徵集僑界家書30余封,講好抗疫故事、英雄城市故事。

新的征程上,瀋陽市僑聯將牢記囑託,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當好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的貼心人、成為僑務工作的實干家,建設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可信賴的團結之家、奮鬥之家、溫暖之家,團結凝聚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瀋陽新篇章作出僑界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李培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