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擴: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依然巨大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從整體上呈現持續恢復、穩步回升的良好態勢。尤其是從前三季度各項數據來看,回升向好的態勢更加明顯。預測全年,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難度不大。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經濟恢復回升的基礎還不夠牢靠,行業之間、企業之間、區域之間恢復不平衡、市場需求不足、企業經營困難、信心不強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對經濟增速的回升形成較大制約,穩經濟促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不過,從中長期來看,我國後發優勢依然存在,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然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首先,從發展水準和發展階段來看,雖然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每人平均水準也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不容小覷。比如,2021年,我國每人平均GDP不到美國的1/5、不到德國的1/4、不到日本的1/3。這説明我國面臨的發展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也説明我國仍然處在追趕型增長階段,依然存在後發優勢。
其次,從需求側來看,我國面臨的增長空間依然巨大。根據有關測算,目前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已超過4億,隨著我國發展水準提升,還會有更多的人進入中等收入群體。收入水準提升與消費結構升級疊加,將使各類産品和服務消費特別是多樣化、高端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持續釋放。從供給側看,我國也有諸多實現較快增長的獨特優勢和條件。一是要素稟賦結構升級,特別是勞動力素質大幅提高。二是我國創新投入和創新能力實現了大幅躍升。三是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的快速推進,智慧産業、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將會帶動大量新的投資需求和消費模式,創造更多的需求新空間。另外,傳統産業品質提升也有巨大空間。
進一步鞏固經濟回升勢頭,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要繼續緊緊抓住穩預期、強信心這個“牛鼻子”。只有經營主體預期趨穩,信心增強,促消費、擴投資、調結構、控風險等各項政策才會有較好發揮作用基礎,才能充分調動起各方面的積極性。
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是當前促進經濟穩定恢復的“牛鼻子”。在過去的兩三年裏,受疫情反覆、多輪不斷的嚴重衝擊,我國經濟動靜交替,不僅增長速度跌宕起伏,低於長期潛在增長率,而且新舊結構矛盾凸顯,呈現顯著的“疤痕經濟”特點。加之國際環境複雜多變,風險挑戰增多,世界經濟普遍低迷,外需增長乏力。打破這種迴圈的關鍵,就是穩定預期、恢復信心。
要持續優化和加強宏觀調控,著力擴大市場需求。今年7月2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把國內需求不足問題列為當前經濟面臨的主要困難,把著力擴大內需列為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並提出了諸多擴內需提信心的具體舉措,比如要著力“提振汽車、電子産品、家居等大宗消費”、要“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和使用”,要“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産政策”等等。這次會議之後,各地方、各部門積極響應,並結合各自實際出臺落實中央精神要求的細化措施。今後一個時期,要在已經取得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把中央各項要求落到實處,並根據形勢發展進一步充實和完善相關政策,以進一步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
要切實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穩預期提信心的關鍵,是提振民營企業的信心。今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專門發佈了《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要把文件提出的各項要求真正落實,讓企業真正見到實效。一是要抓緊出臺細化、具體化的政策措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檢驗性。比如,如何切實解決企業反映強烈的隱形壁壘問題,如何有效解決民營企業在參與招投標、獲得貸款支援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問題,如何及時制止違反中央精神的針對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的不正確言論問題等等,都需要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舉措;二是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救濟機制,及時解決企業反映的問題和訴求,讓企業真正看到變化。
最後,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推動關鍵領域改革開放取得更多更大突破性進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既是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增強發展動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影響經營主體信心最大和最根本的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和推進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在一些重要領域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同時也要看到,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要求相比,與廣大經營主體的期待相比,一些重要改革,比如“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産監管”、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改革完善宅基地制度、賦予農民更多財産權利”“切實打破對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各種隱形壁壘和隱形歧視”等,還需要加快推進,並努力取得突破性進展。
45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將是未來決定中國順利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一招。中共二十大報告明確將“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7月2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特別提出,“要持續深化改革開放”,並從深化國企改革、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深化對外開放等方面提出要求。相信這些政策的貫徹落實,不僅有利於發展潛力的釋放,也可以對提振經營主體信心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