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漢民:碳足跡需精準量化
推進産業智慧化、綠色化、融合化,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基礎前提,也是踐行“雙碳”戰略的有效路徑。我國工業品種種類齊全,工業産品的碳足跡精準量化,對於打造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産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碳足跡的量化,有助於辨識産品全生命週期中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過程,並制定有效的碳減排方案。計算碳足跡、發展碳標簽(産品碳足跡的量化標注)作為公眾易接受的氣候資訊披露方式,也影響著全球合作。在碳關稅制度下,高碳商品的成本將上升,低碳替代品將變得更具吸引力,碳標簽則是最直接的衡量指標,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國際貿易的綠色通行證。
從國際看,國際標準化組織已經對産品碳足跡的核算方法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範;英國是最早發佈碳足跡評價方法規範的國家之一;歐盟委員會也發佈了産品環境足跡(PEF)和組織環境足跡(OEF)評價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委員會對外公佈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過渡期實施細則,要求進口商按季度報告進口産品的數量和碳含量,過渡期結束後即2026年1月1日起對進口産品徵收碳關稅。
我國正在加緊制定相關的碳足跡標準要求,工信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已鼓勵相關企業進行了碳足跡認證,並指導行業協會發佈了LED照明、電視機、微型電腦等産品碳足跡評價的團體標準,各城市陸續出臺了碳中和、碳足跡核算指南地方標準。然而,目前國內的評價標準不一致,缺乏貫穿産品全生命週期、打通上下游産業鏈的統一的和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以産品的全生命週期為例,碳足跡的數據來源除了生産廠區內的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企業價值鏈中産生的其他間接排放,這部分數據的準確性難以有效保障,且碳排放量是動態變化的,即使是同一類産品,在不同的供應鏈中形成的碳足跡亦有所不同。如何建立上下游企業的信任機制,是計算産品碳足跡亟待解決的問題。
另一方面,我國的碳足跡標準需要與國際通行標準接軌,經過標準核算的結果才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可比性,在國際貿易中才能得到認可。
一是與國際通行的標準和規範接軌,建立精準量化的産品碳足跡標準體系。在與國際通行標準對接的基礎上,聚焦特定行業,進一步提供便於評估和落地的細則,包括統一的可靠、權威、精準的工業産品碳足跡評估和認證方法,並支援數據的公開與透明。加強碳足跡領域的國際合作,在碳足跡評價方法以及各國的低碳産品認證和標簽體系等方面進一步協調、融合,形成共識,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多雙邊的互認合作。結合數字技術,完善産品碳足跡透明化追溯。從重點行業産品入手,通過區塊鏈,確保産品數據、産品碳排放數據在生産企業及供應商之間進行安全可靠共用。利用工業邊緣計算能力及數字化能力,打造可細化到廠域級、産線級和産品級的碳足跡追蹤。通過經行業認可的、可追溯的碳足跡標簽,有效引導上下游産業鏈共同減排,提高工業産品的綠色競爭優勢。
二是開展産品碳足跡精準量化示範試點,加強應對歐盟碳關稅的能力。面向新能源汽車、半導體、電子資訊等工業領域,在部分地區率先推廣工業産品碳足跡可信精算與透明化的試點示範,並有序推廣到不同行業。在長三角等部分較為成熟的地區,可以依託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平臺在碳排放交易試點方面積累的經驗,幫助長三角區域乃至全國的出口企業對碳排放量、産品的碳足跡、可能被徵收的碳關稅進行核算和預測,積極對標國內外同行業節能減排先進企業,尋找差距,制定技術改造和節能減排計劃。建立出口歐盟企業産品碳足跡、碳排放量方面的數據庫,在評估企業與碳排放有關的經營風險方面及時予以警示,為相關ESG指數編制提供支援。探索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設立出口歐盟企業自願參加的板塊,與歐盟通過“滬歐通”和“歐互通”的方式,讓中歐相關企業互相參與對方的碳市場,中歐相關碳市場的碳排放配額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互認。
三是完善碳足跡相關産業政策,引導産業高品質發展。完善産業政策,將産品碳足跡精準量化和認證納入企業數字化和綠色轉型示範試點目錄予以引導鼓勵,並配以相關的産業資金扶持,支援傳統企業和工廠進行數字化轉型,推動智慧化、綠色化、融合化並成為新的發展動能。鼓勵企業通過前沿數字化技術應用,借助動態、精準的産品碳足跡精算系統,採用全生命週期的完整動態數據,實現對不同擬減排措施和參與的碳中和活動的擇優與改進,做到精準減碳。
(作者係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