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委員·講述>

周漢民:以心相交 成其久遠

2023-08-24 10:20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公共外交是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力支撐,面對兩個“大局”,如何讓世界看見中國,必須堅持凝聚共識,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溝通情感,久久為功,發揮公共外交的獨特作用。

第一,公共外交要與國家同行、與時代同行。隨著中國進一步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高水準開放不僅在於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更在於民心相通,要將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相互分享。公共外交是將民心相通的涓涓細流轉化為穩定國家關係、促進務實合作、開展文明對話的積極力量,公共外交事業要始終與國家同行、與時代同行,要為服務大局擔當作為。以上海公共外交協會為例,2011年2月25日,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的上海世博會閉幕後僅3個多月後,全國首個地方公共外交協會——上海公共外交協會在滬成立。上海世博會可謂是全球公共外交的大舞臺,190個主權國家、56個國際組織濟濟一堂,平均每天100多場、總計2萬多場次豐富多彩的文化演藝活動,7300多萬名全球觀眾親臨現場,人不分遠近、國不分大小,匯聚在這塊土地上,各方齊心協力,各種文化、思潮和觀念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留下了“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如果説上海世博會是提升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的知曉度、喜愛度和參與度,是中國融入世界的重要契機,那麼傳承上海世博會精神的上海公共外交協會,則充分總結運用上海世博會公共外交經驗和成果,服務國家整體外交和發展大局,為促進中外人民理解與合作發揮平臺和橋梁作用。

第二,公共外交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公共外交是做人的工作,因而,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溝通情感,取得各方理解、認同和支援,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凝聚共識,為開展區域和全球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催生持續的合作,互利而長遠。

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人為本、凝聚共識往往可以打破地理的界限,並且需要持之以恒、穩步推進,于無聲處發力。上海公共外交協會一直致力於民間交往,組織形式多樣的人文交流活動,2021年,立足於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開展“騎行上海,閱讀建築”端午節體驗活動,邀請外國友人通過騎行實地感受上海的歷史風貌和民俗文化,既增進友誼,感受到上海和中國的包容與友好,又進一步加強對外宣傳交流、創新對外傳播方式。正是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匯聚在一起,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載道,才更加生動地展現了開放包容的中國形象。

第三,公共外交要旁徵博引、理論建樹。公共外交對於推進我國國家軟實力建設,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具有重要作用。公共外交研究要有宏闊的歷史責任感,需要重大的理論建樹和充分的實踐範例,從理論探討、案例分析與歷史研究等領域充分展示國際公共外交的最新成果,深刻探究公共外交在大國外交中發揮的獨特作用。同時,公共外交研究不僅要“引進”,也要善於總結,要把中國很多值得總結探討的公共外交案例匯總梳理。

堅持原創與引進結合、實踐與理論並舉,不僅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外交理論奠定基石,也為新時代的公共外交實踐工作提供智識上的支援。2022年,《公共外交:數字化時代全球公共參與的基礎》和《城市外交:當前趨勢與未來展望》正式出版,這是國內首套“公共外交譯叢”的第一批成果,有計劃遴選和翻譯了具有代表性的國外經典和前沿研究著述。今年,《善與人交 久而敬之——上海公共外交實踐》以及“公共外交譯叢”的最新譯著《公眾輿論與20世紀的外交》和《新經濟外交》,在上海書展首次亮相,取得了良好反響。公共外交是大家的事,眾人拾柴火焰高,有了理論指引,有了鮮活故事,有了創新經驗,必能為公共外交的蓬勃開展助一把力。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膠漆,堅于金石。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畫卷徐徐展開,搭溝通橋梁,聚中外智慧,促民心相通,讓世界看到一個自信、有活力、有擔當的中國,公共外交大有可為。

(作者係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十三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責任編輯:李培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