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省通衢淮安昔日南船北馬 如今運河就在百姓家
中國網淮安8月14日訊(記者 李培剛)8 月 14 日," 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 " 網上主題宣傳江蘇段採訪活動走進 " 運河之都 " 淮安,在這裡走訪淮安水上立交,觀看繁忙水運;走進河下古鎮,體驗百姓運河生活;走入運河百里畫廊 ( 清江大閘段 ) ,感受大運河的波瀾壯闊。
運河上有座立交橋
2500 年前,吳王夫差開鑿了從揚州邗城腳下至淮安城北古末口的最早的人工運河——邗溝。使" 運河之都 " 淮安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這裡曾是 " 南船北馬、九省通衢 " 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曾是漕運指揮中心、漕糧儲備中心。
在江蘇淮安大運河東西兩岸,各矗立著一座高 31.9 米、7 層塔式倣古式橋頭堡,兩堡之間用懸索連接成為一座鋼索纜橋,將現代工程與淮安古運河融為一體,這便是淮安水上立交樞紐工程,實現了淮河入海水道與京杭大運河的各自獨立,在現場來來往往的船隻在運河上不受淮河水影響地航行,這都要歸功於這個水上立交橋。
“因為大運河的日常水位要比淮河入海水道高出五六米,所以這兩條河流相交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工程措施。”江蘇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處大運河立交管理所所長李璟介紹,淮安水上立交樞紐工程兼顧著大運河和淮河入海水道的航運和泄洪兩個功能。
據了解,淮安水上立交樞紐工程自 2003 年投入運作以來,已經有 20 年的歷史,未來還會有二期工程的建設,將使淮河擁有獨立的入海通道。不僅使淮河進一步安瀾,也能調節運河水,更好服務沿岸發展。
運河就在百姓家
白墻灰瓦、小橋流水,在淮安河下古鎮體味到了運河沿岸百姓生活味道。走在古鎮古樸的石板街道上,一陣陣油香、菜香味不停地撲鼻而來,李家欽工肉圓、王家豆腐腦、駱家油端子等非遺特色美食在這裡日復一日的服務著運河沿岸的百姓,這裡的運河就在萬千百姓家飯桌上。
河下古鎮景區負責人馬千里介紹,河下古鎮位於淮安古城西北隅,因為這裡緊傍古運河,便利的交通帶來了南北食材的交融,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淮揚菜飲食文化。
據了解,2017年以來,淮安區累計投入30多億元實施河下古鎮保護性開發,建成了“河湖相間、兩街一坊”3.5平方公里的連片景區。河下古鎮不僅美食眾多,而且人文淵藪。僅明清時期,這裡就出了 67 名進士,123 名舉人,13 名翰林,素有“三鼎甲齊全”之稱。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代文學大師吳承恩生於斯,長于斯,並在此創作了名著《西遊記》,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