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委員·講述>

王濟光:描繪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2023-07-11 09:26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明確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城鄉融合發展牽引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全面落實“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的必由之路,是立體展現多措並舉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生動實踐的時代選擇,必須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為根本目標,以加快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社會綜合治理、強化人才引育支撐為重點任務,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著力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當代富春山居圖。

堅持硬體基礎導向,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全面上檔升級。一是以推動“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抓手,加強産業路、旅遊路、資源路建設,完善交旅融合路段沿線服務設施,發展路衍經濟,拓展多種服務功能。二是推進農村水網示範區建設,優化完善農村水源、供水、灌溉設施佈局,強化防汛抗旱及供水保障基礎設施,全面提升農村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三是加強農村電力基礎設施保障,全面鞏固提升農村電力保障水準,推動構建農村現代能源體系,優化農村能源供給結構,保障農村地區用能安全穩定。四是持續推進數字鄉村網路發展,特別是要把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區縣、革命老區等作為重點,加大農村資訊網路項目投入。五是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推動農村物流基礎設施骨幹網路和末端網路建設,補齊農産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短板,推動城鄉生産與消費有效對接,形成銜接産地銷地、覆蓋城鄉、聯通國內外的冷鏈物流網路。

堅持鄉鎮中心導向,推動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一是加強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優化鄉村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結構,深入推進鄉村教師支援計劃,強化定向培養和精準培訓,擴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供給。二是優化農村醫療衛生資源佈局,加強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等設施條件建設,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建設,推進鄉村醫生“鄉聘村用”,發揮醫聯體醫共體作用,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下沉基層。三是完善農村養老助殘服務設施,支援有條件的農村建立養老助殘機構,建設養老助殘和未成年人保護服務設施,培育區域性養老助殘服務中心,因地制宜探索建設老年食堂,加強留守兒童及空巢老人等重點人群關愛,鼓勵探索利用現有資源開展農村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四是順應農村居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著力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聚焦公共文化體系,營造濃厚文化氛圍,開展惠民文化活動,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實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協同發展。

堅持群眾滿意導向,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乘勢躍升。一是紮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充分考慮自然地理條件、風俗習慣和群眾意願,把改造農村衛生戶廁規模、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作為重要指標,堅持改廁與供水保障、污水治理同步,加強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持續提升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切實提升農民群眾滿意度。二是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農村地區延伸,因地制宜梯次推進農村聚居點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重點加強農村生活污水及黑臭水體治理,全面完成農村常住人口聚居點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確保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穩步提高。三是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準,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設施建設為重點,因地制宜佈局收運處置設施設備,提升分類收運處置能力水準,確保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不斷提高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行政村佔比。

堅持黨建引領導向,推動鄉村治理方式多維融合創新。一是堅持以黨建引領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著力把農村基層黨組織鍛造成為新時代和美鄉村的戰鬥堡壘,派強用好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發揮農村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二是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重點搭建多方參與的鄉村共治平臺,廣泛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建設,搭建智慧村務管理和服務平臺,推動“網際網路+黨建”“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網際網路+公共法律服務”等向鄉鎮、村(社區)延伸覆蓋。三是深化推廣“清單制”“積分制”“院落制”,切實減輕村級組織負擔,激發村民積極參與,提高群眾滿意度認可度,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鼓勵各地探索各具特色的鄉村治理模式,總結形成可推廣的鄉村治理經驗,突出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實效。

堅持人才優先導向,推動形成鄉村人才引育強力支撐。一是實施面向基層的各類專業人才培育計劃,持續壯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鼓勵和引導各類人才到基層一線服務,完善鄉村人才分類分層服務機制,解決好鄉村人才看病就醫、子女入學、安居出行、職業發展、社會保障等後顧之憂。二是深化文化人才下鄉服務機制,通過定向培養、政策引進、對口協作等方式,引導和支援具有鄉村情懷的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和藝術家等專業人才和社會組織下沉鄉村。三是打好“鄉情牌”,鼓勵引導本土走出去的離退休幹部、教師、醫生等新鄉賢,返鄉定居、創業養老,強化道德教化引領功能和法律規範保障功能,大力吸納培養鄉賢成為鄉村“法律明白人”和治理新力量。四是積極引導本土大學生、務工能人、轉業軍人等返鄉創業,城市居民、社會企業等下鄉興業,建立健全新村民返鄉回鄉支援激勵機制,讓新村民留得下、能融入,真正發揮農民在和美鄉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作者係第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李培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