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勇:推動重大技術裝備産業高品質發展
黨的二十大作出了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的戰略部署。重點要在大飛機、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領域,集中力量攻克一批短板裝備技術,努力突破一批具有創新性、標誌性的裝備。談及如何落實中央戰略部署,推動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産業發展時,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楊華勇表示,這一重大工程的實施,對建設製造強國、推動産業體系現代化、增強國家安全和國際競爭力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長期以來,國家對重大技術裝備發展一直都很關注和支援。1983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抓緊研製重大技術裝備的決定》,成立了國務院重大技術裝備領導小組。2006年,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若干意見》,提出重點突破16類裝備。
楊華勇表示,經過幾代人的奮鬥,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産業取得了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部分重大技術裝備“卡脖子”風險突出。我國超大型積體電路生産裝備、高端工業母機、航空發動機和重型燃氣輪機、民用飛機、精密儀器儀錶、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六類高技術裝備與世界先進水準仍然差距較大,整機的性能、品質和可靠性不能滿足需求,主要依賴進口,國外一旦斷供,“卡脖子”風險凸顯,後果嚴重。
在楊華勇看來,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應用基礎研究能力不強。我國世界領先或先進的重大技術裝備核心技術雖然有所突破,但主要是依靠“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模式,原始正向設計創新能力仍然薄弱。同時,試驗驗證能力不足。我國航空航太裝備、電力裝備形成了一定的試驗驗證能力,但多數重大裝備仍缺少加速試驗驗證平臺、自主標準體系與品質體系,直接影響了重大裝備的可靠性、耐久性和信譽度。二是産業基礎薄弱。我國重大技術裝備走的是整合發展之路,以市場急需的整機産品作為發展重點,而所需的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先進製造工藝、試驗檢測設備、工業軟體大多依賴進口。三是國産裝備首臺(套)應用難。用戶企業在招投標過程中設置重重關卡,要麼明確“指定進口”,要麼設置技術指標壁壘、業績要求等,將國産裝備特別是首臺(套)國産裝備“拒于門外”。四是缺乏高效的組織協調。重大技術裝備的攻關,涉及到多部門、製造商、用戶和地方政府,目前缺乏強有力的協調機構、組織和協調機制。
如何破解上述難題?楊華勇建議:一是強化頂層設計與協調指導。由國務院領導親自挂帥成立國家重大技術裝備領導小組,統籌協調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全局性工作;加強戰略諮詢,協調聯動國家有關部委,成立國家重大技術裝備戰略諮詢委員會,作為推動重大技術裝備創新發展,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的專業化、戰略性決策參謀機構;設立國家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專項資金,主要支援六類重大技術裝備專項行動計劃的實施;支援基礎研究、共性技術攻關,支援企業創新能力和試驗檢測平臺的建設。
二是長短板領域分類分層施策。對於已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準的重大技術裝備,強化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究以及基礎産品攻關,使這些重大技術裝備真正成為中國製造的“長板”,保持並擴大在國際上的領先優勢;對於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卡脖子”風險突出的六類重大技術裝備,單靠市場化手段難以改變現狀,必鬚髮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由國家組織實施專項行動計劃,儘快予以突破。
三是産學研用結合推動創新能力建設。鼓勵鏈主企業牽頭從事共性技術研究、前瞻性技術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分領域、分層次建設重大技術裝備産業創新中心,使其創新模式由跟隨向引領轉變,逐步成為原創技術的策源地;同時支援企業加強試驗檢測平臺、標準和品質體系的建設。
四是聚焦薄弱環節,夯實産業基礎。統籌推進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與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強兩大工程之間的協調。聚焦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先進製造工藝、工業軟體等産業基礎薄弱環節,加大支援力度,按鏈式推進的方式,組織攻關和産業化;整合重構一批共性技術平臺,增強産業共性技術供給能力;加大為整機配套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冠軍企業的培育力度。
五是加快高水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重大技術裝備行業人才發展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組織實施行業人才培養計劃,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完善從研發、轉化、生産到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同時依託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培養人才,強化國家級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平臺的人才培養功能,並建立順暢的人才成長通道。支援企業家隊伍建設,支援重大技術裝備領域“高、精、尖、特”中小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