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政·見>

吃生魚片蘸芥末能“殺蟲”?多看綠色能保護視力?6月科學流言榜來了

2023-07-03 13:47

來源:科普中國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1.嬰兒發燒可以用捂汗的方式來幫助退燒。

流言內容:寶寶要是發燒了,就多穿點,捂得嚴嚴實實,捂出一身大汗就好了。

真相解讀:該做法完全錯誤。添衣捂汗並不能幫助嬰兒退燒,反而會加重病症。

6個月以下的小嬰兒體溫中樞發育不完善,主要依靠皮膚散熱。捂太多,無法經皮膚散熱,體溫可能會越來越高,甚至會高達40℃以上,部分還可能發生捂熱綜合徵,存在致命風險。

孩子發熱時,家長要儘量給孩子創造一個相對涼爽、通風的環境,注意適當減少衣物,以孩子舒適為宜。另外,要儘早帶孩子去附近醫院就醫。

來源:科普中國

2.身上的痣要切掉,因為痣是黑色素瘤的前身,遲早會惡變。

流言內容:黑色素瘤是一種致命的惡性腫瘤,大多都起源於皮膚上的痣,因此身上有痣的都應該儘早切掉,以除後患。

真相解讀:該説法不正確。大部分痣是皮膚對日曬的一種反應,它們發展為黑色素瘤的可能性極小。

痣一般是無害的,但也要注意終身定期(每月)觀察其是否短時間內突然長大,形狀不規則,邊緣不規則,顏色較前明顯改變等。另外,有些痣要引起重視,因為它們存在發展為黑色素瘤的風險,例如:先天性巨痣、發育異常痣、多發痣(超過50個)、四肢末端的痣以及消化道、生殖泌尿道的痣或色素沉著、長期暴露于日光下的痣等。

如果懷疑身上的痣有癌變風險,建議前往醫院進行專業檢查。

來源:騰訊較真

3.親屬之間輸血更安全。

流言內容:在一些電視劇中,我們常會看到“為了救子女,父母擼起袖子搶著獻血”的橋段,於是不少人認為親屬之間可以輸血,並且更安全。

真相解讀:事實並非如此,直系親屬間輸血時可能會發生嚴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這種免疫反應疾病死亡率很高。

人體內一般都有免疫機制,當父母的血液進入子女體內迴圈時,會反過來抑制子女自身的淋巴細胞而進行免疫性攻擊,從而造成受血者廣泛性的組織和器官損害,導致出現致命的紅皮病、皮下出血等輸血相關移植物抗宿主病,嚴重時甚至會引起骨髓衰竭。

血緣關係越近,TA-GVHD發病率越高。為避免這一疾病,要杜絕親屬間輸血。

來源:科學辟謠

4.吃生魚片時蘸芥末就能殺死寄生蟲。

流言內容:生魚片裏面的寄生蟲並不可怕,只要在吃之前蘸點芥末就可以將它們消滅乾淨了。

真相解讀:該做法用處不大,純屬自欺欺人。

芥末味源自一種叫異硫氰酸酯的化學物質,異硫氰酸酯有殺菌的功效,也確實可以殺死部分細菌、寄生蟲,但要通過芥末殺死細菌、寄生蟲需要滿足兩點:第一是時間,無論是殺滅細菌還是殺滅寄生蟲,都需要一定的反應時間。輕輕蘸一下,完全達不到要求。

第二點是需要把寄生蟲從魚片中找出來,再泡進芥末裏,不然躲在魚肉深處的寄生蟲根本接觸不到芥末,這自然也就消滅不了寄生蟲了。

綜上所述,蘸芥末並不能有效殺死生魚片中的細菌和寄生蟲,但可能會讓你在吃的時候感覺味道更好些。

來源:科學辟謠

5.多看綠色可以保護視力。

流言內容:把手機的屏保、電腦的屏保全部改成綠色,因為綠色能緩解眼睛疲勞,保護視力。

真相解讀:這是個誤會,嚴格意義來説看綠色和保護視力沒有什麼關係。

對眼疲勞影響最大的是看螢幕的距離和時間長短,即便是把螢幕設置成了綠色,看的時間過長,眼睛還是會幹澀、疲勞。綠色光線比較柔和,相對刺激較小,同時綠色能夠讓人感到舒服與平靜,所以大家會覺得綠色螢幕看起來會更舒服,但它對保護眼睛的幫助較為有限,特別是當近距離視物時。

“多看看綠色對眼睛有好處”通常是指多看看遠處草地、樹木之類的景物,讓眼睛放鬆,從而緩解視疲勞。

來源:科學辟謠

6.先吃水果再吃飯更有利於營養吸收。

流言內容:先吃飯再吃水果,水果都被正餐擋在上面了,不能直接被消化,但是水果本身比正餐更容易腐爛變質,等輪到水果消化的時候,營養都流失變質了,剩下的都是糟粕,所以要先吃水果再吃飯。

真相解讀:該説法不可信,無論是餐前還是餐後吃水果,都不會影響營養的消化吸收。

水果的主要成分是水,其次是少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以及微量的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營養成分的消化吸收與吃正餐之間沒有直接關聯。

所以,無論是“飯前水果論”還是“飯後水果論”都是不科學的,大家根據個人情況和習慣來選擇順序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的胃容量都有限,不要只貪吃或多吃一類食物,導致吃不下其他食物,更不要暴飲暴食。

關於科學流言榜

由中國科協發佈,每月組織專家召開榜單評審會,綜合時效性、危害性等標準,甄選出熱點流言進行特別解讀,並全網推送。

聯合發榜:科學辟謠平臺、中國網際網路聯合辟謠平臺、“學習強國”學習平臺

支援平臺:騰訊較真、微網志辟謠、頭條健康、百度知道、頭條辟謠、抖音、老爸評測、網易健康

評審專家名單

(以姓氏筆畫為序)

宋 爽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 副研究員

陳 銳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心理研究所 教師

陳勝軍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産研究所 研究員

高 超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 副研究員

唐 芹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主任 研究員

本文由“科學辟謠”(ID:Science_Facts)出品。

【責任編輯:李培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