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從復蘇到繁榮的可能選擇
“在不確定性中復蘇是當前經濟的基本特徵,其中包括了兩個關鍵詞:不確定性和復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説,“不確定性”是指,復蘇環境的不確定性並未持續收斂;“復蘇”是指,我們正在努力擺脫三年來全球疫情等因素綜合造成的負面影響,推動經濟回歸正常軌道。
在劉尚希看來,當前美歐均面臨著三大任務:反通脹、防衰退、穩金融。近期海外金融風險事件較多,如矽谷銀行破産、瑞信事件等。同時全球正面臨泛安全化的趨勢,全球經濟運作的邏輯開始改變。之前的經濟運作是效率邏輯,現在的經濟運作是安全邏輯,許多國家甚至提出了本幣交易的構想。各國從效率競爭轉向安全競爭,全球經貿的底層邏輯發生變化,國家和企業的行為方式正在發生質變。
談及國內經濟恢復性增長情況,劉尚希表示,用“復蘇”這個詞來描述當前經濟比較準確,是恢復性增長。復蘇不等同於繁榮,如果經濟已經達到正常增長,那麼可以把後續的狀態稱為繁榮。從復蘇到繁榮還有一段路要走,這與社會心理預期密切相關。從近期看,居民與企業信心有所上升,但不穩固。一季度人民幣存款比貸款多出5萬多億元,人民幣存款餘額3月末增長12.7%,高於人民幣貸款增速,存款環比、同比都在加速。捂住錢袋子的傾向仍很明顯,存在經濟再次收縮的風險。
“當前財政貨幣政策的信號是清晰的。但財政貨幣政策傳導受阻,亟待體制政策創新。”劉尚希給出了自己的判斷,在現行體制下,地方財政緊運作可能與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要求相悖,即使擴大全國財政赤字,擴大地方債券規模,政策信號傳導也會受到梗阻。此外,貨幣傳導也遇到了同樣問題。一邊大量增加貨幣供應,貨幣存量增長達到兩位數,遠遠快於經濟增長速度,另一邊,存款比貸款增長更快,在宏觀上貸款似乎出現了“空轉”現象。“為解決貨幣傳導不足,央行創設了另一通道:資金直達機制,即結構性貨幣政策。目前共有15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其中3項是長期性的,12項是階段性的。”劉尚希如是説。
那麼,如何解決財政貨幣政策傳導受阻的問題?劉尚希表示,需要先“提效”,再“加力”,關鍵是全面深化體制改革。
為此,劉尚希建議:一是創新宏觀調控模式。2008年以來,地方承擔的宏觀調控責任不斷增大。現在我國地方債規模超出了中央債規模,這種靠地方宏觀調控的模式效果在下降,而風險在上升,應當歸位,讓宏觀調控的決策、執行完全回歸中央。
二是加快各項體制改革創新。按照中央改革文件精神,事權、支出責任應當適當上移,避免地方小馬拉大車。一些事權履行的空間單元,應根據城鎮化、人口分佈趨勢,調整優化佈局,根據不同事權特性在全域、省域、市域、縣域之間進行配置,避免一刀切和上下一般粗。同時,隨著我國發展的整體性特徵越來越凸顯,轄區外溢性問題越來越多,跨省域的需要中央承擔、跨市域的需要省級政府承擔,以此類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打破靜態的地域基準“跟人走”。社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專項債項目應瞄準經濟社會的主體空間形態,佈局的空間單元應從縣鄉上移到市域以上,人口凈流出、且發展潛力小的地方,應當減少項目佈局。
三是降低政府債務成本。中央地方債務存量越來越大,其利息負擔越來越重。這也是地方財政緊運作的重要因素。我國利率近年來有所下降,但與社會平均利潤率相比依然偏高。應當建立一體化的財政貨幣政策協同新框架,從國家治理的高度發揮好兩大政策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