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紅:打造更有溫度的醫療服務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在2023-2025年在全國實施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這一活動的開展將有利於進一步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急難愁盼問題,進一步保障人民群眾享有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成果,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對深化醫改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對此,我有幾點思考。
一、持續改善醫療服務,是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舉措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任務,對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作出重要部署,強調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強調堅持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不斷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佈局;點面結合推進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著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持續改善醫療服務和品質,加快構建優質高效整合型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的醫療衛生服務,人民健康狀況持續改善,健康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具體到衛生健康領域,主要是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的健康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醫療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對政府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也寄予更高期望,從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逐步發展為希望少得病、晚得病甚至不得病,對就醫體驗也希望更加便捷、更加舒心。因此,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提高醫療健康供給的品質和水準,成為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
公立醫院作為醫療服務體系主體,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主力軍,也是改善醫療服務的主戰場,更是人民群眾感知深化醫改成果的主陣地。開展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以病人為中心”貫穿于醫療服務各環節、全過程,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融入衛生健康事業高品質發展全過程中,全心全意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讓衛生健康事業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二、堅持改革與改善並舉,著力解決看病就醫堵點難點問題
國家衛生健康委圍繞人民群眾看病就醫中反映比較突出、比較強烈的問題,自2015年以來,在全國連續開展兩輪“改善醫療服務三年行動計劃”。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聚焦患者就醫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問題,從改進就醫流程、優化設施佈局、全面推進預約診療、注重人文關懷等環節入手,不斷改善人民群眾就醫體驗,提高患者滿意度和獲得感。
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委託和指導下,從2016年2月到2021年3月連續開展了五次第三方評估,組織專家從醫院管理、患者就醫體驗、醫護人員執業環境和滿意度等方面,對行動計劃進行了全面、翔實、系統的總結評估。結果顯示,通過一系列的改善醫療服務舉措,患者對於醫療服務的總體滿意度一直保持在較高水準並且穩步提高,人民群眾便捷就醫、安全就醫、有效就醫和明白就醫取得積極成效。
但同時也要看到,優質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分佈不均衡問題尚未完全解決,醫療服務供給與百姓就醫需求不相匹配仍然突出,下一步工作中,迫切需要堅持問題導向,破解看病就醫難題。一方面,持續推進衛生健康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醫療資源的可及性和連續性,既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大力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又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均衡佈局,強化醫聯體網格化佈局,持續提升縣域服務能力,這是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問題的根本途徑。另一方面,持續改善醫療服務,強化需求側管理,提高健康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群眾對醫療服務的感受度。這次開展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就是總結過去幾年改善醫療服務行動經驗做法,進一步鞏固行之有效的制度性成果,將地方的一些具備基礎和條件的探索性、創新性舉措予以總結推廣。通過從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進一步疏通堵點難點,整體提升醫療服務的舒適化、智慧化、數字化水準,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打造中國式現代化醫療服務模式,不斷提高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
——推動醫療服務體系整合,提升可及性連續性。在縱向上,結合實際推進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建設,在城市形成以市帶區(市轄區)、區社(社區)一體、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在縣域實現縣鄉一體化和鄉村一體化管理,完善連續通暢的雙向轉診服務路徑,促進“上下結合”。在橫向上,創新醫防協同、醫防融合機制,以重點人群和重點疾病管理為主要內容,促進“防治結合”;擴大康復和護理等接續性服務供給,促進“醫養結合”;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西醫結合”。同時,完善多層次、多樣化人才培訓體系,提升衛生健康人力供給水準,持續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充分運用現代資訊技術,發展遠端醫療和網際網路診療,推動實現“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決,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頭疼腦熱在鄉鎮、村裏解決”。
——推進醫療服務模式優化,提升便捷性科學性。各地創新醫療服務模式,使一直以來“三長一短”(就醫候診時間長、交費時間長、取藥時間長,看病時間短)的就醫難題得到了緩解。要繼續圍繞看病就醫全過程,進一步優化就診流程,提升醫療服務便捷性。推動就診流程再造,多渠道預約診療,精細化引導分時段就診、分時段檢查。提高智慧化水準,加強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應用,實現掛號繳費、自助查詢及列印化驗結果、處方及檢查報告等功能整合聯動,大幅減少繳費、取藥等環節等候時間。創新服務模式,推行疑難疾病多學科聯合門診、深度融合病房等多學科診療模式,開展日間手術、責任制整體護理、延續護理等服務,為患者就診全流程提供連續銜接的醫療服務。
——加強人文關懷,提升患者和醫務人員滿意度。醫學是科學與人文的統一體,嚴謹的科學態度、精湛的醫學技術和溫暖的人文關懷,都是醫療服務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堅持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和崇高的職業精神,弘揚醫學人文精神,為維護患者健康權益、發展健康事業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要以患者需求為導向,在醫療服務環境與流程塑造中彰顯醫學人文關懷,聚焦“一老一小”等群體,開展志願愛心服務,增進醫患溝通和交流,增進理解和信任,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提高患者就醫滿意度。醫學人文建設需要醫務人員的自覺自律,同時,也要關心關愛醫務人員。因為,只有得到人文關懷的醫務人員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人文精神,才能提供更有溫度的醫療服務。要圍繞滿足醫務人員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營造真正理解、關愛醫務人員的社會氛圍和職業環境,建立合理的人事薪酬機制,激發廣大醫務人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職業認同感和滿意度。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黨委書記、副院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