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委員·講述>

周忠和:讓科普創作助力科學文化繁榮發展

2023-05-08 10:14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編者按:近日,“第二屆全民閱讀大會·科普閱讀論壇”在杭州舉行,主題為“推動科普原創,繁榮科普出版,深化全民閱讀”。近年來,科普圖書出版蓬勃發展,科幻影視作品也屢屢成為文化熱點,科普創作的重要性日益彰顯。如何提升科普作品原創能力?如何推動科普與文藝的融合?本報記者就此專訪長期關注科普問題的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

為科普創作培育發展空間

文化週刊:當前,科普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廣泛認同,科普讀物越來越受到讀者歡迎。科普閱讀具有什麼意義?

周忠和:科普閱讀是全民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宏觀層面看,推廣科普閱讀,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是推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基礎。從微觀層面看,一方面,推廣科普閱讀,提升公眾的科普閱讀率,意味著增強公共事務中的科學話語權,公眾在遇到問題時,就能達成一種共識,那就是應該尋求科學框架下的解決方案,而不是訴諸迷信或偽科學;另一方面,公眾的科普閱讀行為是科普創作價值的終極體現,提升科普閱讀率有助於為科普創作培育更大發展空間,進而促進科普産業發展,實現“閱讀促創作、創作促出版、出版享閱讀”的良性迴圈。

科普閱讀的基本要求,是推動公眾從書本到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從“動眼”向“動手”“動腦”轉變。通過有效地開展科普閱讀活動,有利於拓展和延伸科學活動,這是當前科學實踐活動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在今年推出了“科學閱讀推廣系列活動”,以科學閱讀為核心,推動形成一批優質科普圖書,一批科學閱讀推廣大使和一系列科學閱讀活動的“三個一”科普資源,實現科普創作者、科技工作者、廣大讀者的人才聚集,科普作品、科普創作、閱讀評論的資源整合和線下交流、線上直播、廣播電視網路等多形式多平臺呈現,最終目的是在全社會掀起科學閱讀的熱潮,並著力將其打造成為一項全國性、長期性、常態化的品牌活動。

文化週刊:科普閱讀的推進,離不開科普創作的繁榮發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強調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創作和傳播能力。在您看來,科普精品是怎樣“煉”成的?

周忠和:我國原創科普精品近年來呈現不斷增加的勢頭,助力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和科學文化的繁榮發展。這來自幾個方面的因素,有國家對科普工作的重視、作者的創作水準不斷提升,同時,也離不開出版界的努力。

一部優秀的科普作品需要滿足多種要求,是立體的。從主題上來説,一方面需要緊跟當今科技發展的步伐,具有前沿性、國際性;另一方面,不斷滿足讀者日益提升的需求,如對科技發展、應用以及人物、歷史的好奇心。從內容上來説,既要有權威、可靠的知識,也要有很強的傳播與文字表達能力。此外,針對不同讀者群應有專門設計,如滿足少兒讀者對圖文並茂的需求等。最後,在形式上,滿足讀者多樣性的需求,如運用多種新媒體形式,文字與插圖、漫畫的有機結合、立體書、二維碼與有聲閱讀的關聯等等。

文化週刊:院士專家參與創作是目前科普讀物的一大特色,對於推動科普精品創作有什麼作用?

周忠和:院士專家的參與,具有多個方面的意義:一是帶頭與引導作用,可以帶動廣大科技人員的參與;二是親自帶頭出版科普作品,將權威、前沿的科技進展直接呈現給讀者,他們的“元科普”可以經過二次創作,不斷發揮社會影響;三是對科學精神的傳播作用。我個人理解的科學精神可以概括為“求真務實、探索創新、理性質疑”。科學精神來自科學共同體,作為科研一線的專家,他們的科普作品首先體現的是學術的嚴謹性,即對真理的追求;其次是對自然未知的不斷探索與創新;而質疑精神也是科學研究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這樣的質疑一定是理性的,即基於客觀發現、觀察或實驗,符合邏輯的推理。

科普精品是融合的結果

文化週刊:近年來,《流浪地球》《三體》等科幻影視作品熱映,有力促進了科學普及。今年“兩會”,您的提案關注科技與影視融合問題,讓科學顧問更好賦能中國科幻影視發展。提案的緣起是什麼?為此您做了哪些調研?

周忠和:影視在科學傳播中具有獨特而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科普與影視在國內是比較脫節的。在當今科技發展日益迅速,社會影響不斷加大的背景下,二者的融合是大勢所趨,也是雙方所需。

提案有關調研來自中國科普作家協會。2020年,我們成立了科影融合專委會,專委會許多成員實際參與了包括《流浪地球2》在內的一些科幻影片的科學顧問工作。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對部分科學顧問進行調研,梳理當前存在的問題,如影視界和科技界對科學顧問的認知尚未形成普遍共識,跨界對話有較大難度,同時,科學家因時間等原因參與科幻影視創作存在現實困難。

因此,我在提案中建議,引導建立服務體系,明確科學顧問的權責利,梳理科學顧問服務可能存在的問題和風險,推動科學顧問規範發展。增進交流互動,積極推動科技界和影視界建立直接聯繫。科技界應主動學習了解影視創作相關知識,提高溝通能力和技巧;影視工作者,尤其是影視院校相關專業學生,應積極跟進科技前沿,有意識地提升相關領域的科學素養。從社會層面看,要鼓勵更多科技工作者參與科幻影視創作,為中國科幻發展貢獻不同智慧,推動科學共同體支援開展科學顧問工作。

文化週刊:對於科學與文學藝術的多元融合,您有什麼感受和思考?

周忠和:科學與文學藝術的多元融合十分重要。在我看來,科普、科幻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種融合,其靈魂在人文,當然科學本身對人文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只懂科技,沒有一定的人文社會功底是做不好科普的;反之,沒有科技的背景和科學的精神,只有文學基礎,也做不好科普與科幻。做一個簡單的分析,就能發現,所有科普精品一定是融合的結果。 由此我很同意,通識教育在中國還需加強。文科生需要補充一些科技方面的通識課;理工科的學生需要懂一些文史哲。

科普與文藝的融合是多元的。一方面,科學的發展過程本身不是孤立的事件,社會、文化以及人物的背景都可以作為很好的科普素材。好的科普作品要為讀者接受,需要講好科學的故事。文學藝術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段也一定能夠幫助架設科學與大眾之間的橋梁。另一方面,文學藝術自身的發展也離不開科學,而且作為廣大讀者喜愛的文藝作品,如果能夠嫁接一些科學的元素,也能夠在弘揚人文精神的同時,起到傳播科學精神的效果。

【責任編輯:李培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