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中國成為國際投資首選地 中國外貿具備V形反轉實力 | 中國世界觀.017

發佈時間: 2020-05-27 10:1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江虹霖

本期主題:疫情陰霾籠罩全球,中國外貿受到了怎樣的影響?如何看待近期中美摩擦和“撤資”輿情?面對當前國際形勢,中國外貿如何“留得青山,贏得未來”?

本期微評:特朗普稱切斷中美關係可省錢這違背經濟學基本常識;對撤資沒必要過度反應,疫情反而使中國成為國際投資首選地;疫情改變不了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節點地位,中國供應鏈系統的“強度”“韌性”“彈性”“引力”都不會發生變化。縱觀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後,主要製造業大國和貿易大國中,只有中國的産能實現了復蘇。一旦國外疫情得以控制,外部需求開始復蘇,中國外貿具備V形反轉的能力和實力。

未來,中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優勢將會成為中國對外資的最大吸引力。中國將成為全球化堅定的引領者和捍衛者,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特約評論人:顧學明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

本期責編:張寧銳 江虹霖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世界觀》評論欄目由中國網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總體來看,這次疫情對全球化的發展肯定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尤其是一些國家以疫情為藉口頻繁“甩鍋”和隔離各國的經濟聯繫。但我認為,全球化是不可撼動的歷史趨勢,這依然是當今世界的主流共識。某些國家的逆全球化措施可能會延緩全球化的發展速度,但不會逆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也不會使全球化停滯。《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面對外部環境變化,我們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我想,下一步,中國將成為全球化堅定的引領者和捍衛者,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關於近期幾個熱點問題,我的具體觀點如下:


特朗普稱切斷中美關係可省錢 這違背經濟學基本常識

美方主動發起的中美貿易戰已經對中美雙邊經貿關係産生了較大影響,疫情又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影響。今年前4個月,中美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15.2%。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18.2%,中國從美國進口下降5.9%。而面對中美經貿摩擦,中國展現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和作為——履行承諾,積極擴大從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進口規模。

近期,特朗普發表言論稱,美國可能切斷整個美中關係,這樣美國可以節省5000億美元。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違背經濟學基本常識的觀點。稍有經濟學基礎的人都知道,貿易總能帶來收益,國與國之間相互銷售自己的産品和服務通常總是對雙方都有利。一個國家不可能生産自己國家需要的全部商品,這樣不僅是不可行的更是不可能的。特朗普簡單地把進口當成是“花錢”,而沒有看到進口給美國消費者帶來的大量消費福利收入。


對撤資沒必要過度反應,疫情反而使中國成為國際投資首選地

受疫情影響,“美日企業撤離中國”的傳言幾番引起各界關注,繼而引發了關於製造業外遷、産業鏈轉移的討論。我個人認為對於這個問題要辯證看待。

一是投資和撤資是一個企業基於外部條件和自身約束做出的合理反應。當今世界,每一個國家每天都有新增投資和撤資現象的發生。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産業轉移也是符合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的。所以,有些企業從中國撤離,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我們沒有必要過度反應,關鍵要看新增投資和撤資的凈增量和趨勢。

二是數據顯示,疫情反而使中國成為國際投資的首選目的地。疫情中,中國發揮制度優勢,以最快速度控制住疫情。當部分外資企業在其他國家為復工復産發愁的時候,其在中國已經實現了全面的復工復産。未來,中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優勢將會成為中國對外資的最大吸引力。現有數據也支撐這個判斷,商務部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實際使用外資70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8%,折合101.4億美元,同比增長8.6%。與此同時,外資大項目也頻頻落地,顯示出外資企業對中國發展的信心。今年4月1日,瀋陽寶馬第三工廠項目舉行開工建設儀式,4月22日惠州埃克森美孚石化綜合體項目在兩國三地同步舉行“雲開工”儀式。

關於産業鏈和供應鏈轉移的問題,《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穩定産業鏈和供應鏈。我認為疫情改變不了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節點地位。中國供應鏈系統的“強度”“韌性”“彈性”“引力”都不會發生變化。中國之所以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節點,依託的是強大的産業配套能力、廣闊的內需大市場、豐富的優質勞動力供應、顯著提升的營商環境、高效的國家治理體系等綜合優勢,這些優勢短期內難以被完全替代。跨國公司想要完全擺脫中國,重新配置和重塑全球供應鏈的難度極大。多數跨國公司不會輕易將供應鏈撤出中國,對他們來説較為可行的方案調整全球産業佈局,以中國為中心,同時加速在更多國家、地區新建産能,分散配置生産中心,形成中國+X的全球佈局方案。中國依然是這條鏈條的主角,其他國家只不過是輔助和補充。


危中有機中國外貿具備V形反轉的能力和實力

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引發了許多猜測。對外貿易主要取決於國際市場需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的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我們最先走出疫情,實現了快速復工復産。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的總體復工率已經達到99%。隨著疫情國際大流行,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已經從前期的開工不足轉變成為現在的外需不足和訂單不足。在這個前提下,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主要風險轉變成為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和全球需求不足。

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如果把握機遇,化危為機,這次疫情或將成為中國外貿和中國經濟再一次的躍升機遇。回顧歷史,在2009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化危為機,表現出色,一舉成為世界出口第一大國,中國多項商品出口占國際市場的份額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而此次危機中,中國率先走出疫情,縱觀世界,主要製造業大國和貿易大國中,只有中國的産能實現了復蘇。一旦國外疫情得以控制,外部需求開始復蘇,中國外貿具備V形反轉的能力和實力。中國化危為機的關鍵,我認為是我們在“六保”中所提到的保市場主體和保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在相關政策的支援下,中國企業如果抓住機遇,可以進一步擴大其全球市場份額。

而中國的中小微企業,客觀來講,的確在疫情期間遭受了較大影響。當前,黨中央、國務院對小微企業發展高度重視。除了出臺信貸支援、稅費減免支援等保主體的政策之外,政策著力點還放在了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引導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引導企業通過新業態、新模式實現創新發展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把幫扶中小微企業作為重點任務。在疫情中,有些中小微企業抓住機遇,反而逆勢而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我個人認為,對於廣大中小微企業而言,不能一味尋求政策支援,而應該把握機遇,根據市場的最新變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實現創新發展,為市場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創新性商品。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往期精彩:

詆毀和挑撥終將被唾棄 中歐無根本利害衝突前景可期 | 中國世界觀016

中美鬥爭是遭遇戰持久戰  需建國際和平發展統一戰線| 中國世界觀015

疫情期間直播帶貨逆勢突圍 但要防帶貨變“帶禍” | 中國世界觀.014

全球供應鏈再配置 中國要力求從中下游升級到上游 | 中國世界觀.013

疫後經濟復蘇需更大力度 建議出臺4.88萬億所有政策丨中國世界觀.012

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尚存挑戰 跨境資金流動需加速 | 中國世界觀.011

抓糧食安全端好中國的飯碗 要有底線思維和全球視野 | 中國世界觀.010

疫情後可能加劇産業鏈區域化 中國決不可掉以輕心 | 中國世界觀.009

適時恢復“台灣省”稱呼 理性回應國際關切堅決遏制“台獨”| 中國世界觀.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