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如何看待當前部分國家鼓勵企業回流?全球産業鏈“去中國化”是否是杞人憂天?中國該如何應對?
本期微評:疫情可能導致一些國家比以前更多考慮在區域內建立更完整、安全的供應鏈,這會加劇區域化,甚至次區域化。中國要高度重視這些變化,要從“三産”迷思中走出來,認識到服務業比重提高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國仍然處在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中低端,高端技術、高科技産品、關鍵零部件還是中國的短板。改善營商環境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依然是頭等大事。
特約評論人:張中祥 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院長、卓越教授,國家能源、環境和産業經濟研究院院長
本期責編:江虹霖
(圖源網路)
《中國世界觀》評論欄目由中國網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近日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羅在福克斯商業新聞頻道回答“如何減少美國製造業對中國依賴”的提問時表示,“説到讓企業回流的政策……,例如,可以將回流支出當年100%費用化處理。”
這種費用化處理方式,是通過減少納稅總額,從而激勵企業回流美國。但對企業來説,這部分成本只佔回遷成本的少部分。奧巴馬任總統時就推出了“購買美國貨”、“製造業促進法案”等,以提振美國製造業,收效甚微。如果能回流美國的話,也早就回流美國了。
完全撤出或轉移出中國是不可能的。首先這是由資本逐利的本質決定的,哪綜合成本低就往哪擴張,確保投資盈利,靠行政意志是改變不了的。跨國公司來中國投資設廠並不斷發展壯大,賺取豐厚利潤,這完全是企業自我選擇所致,符合資本逐利邏輯。
同時,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已形成的其他國家難以取代的完整的供應鏈決定了跨國企業即使有離開中國的“心”,也缺少完全撤離中國的“膽”。對産品主要面向中國市場(也就是中國生産、中國銷售)的國外企業,中國提供了完整的供應鏈,在中國自産自銷,形成閉環供應體系,很難撤出中國市場。
如上所述,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去中國化”是否杞人憂天?當然不是,但中國在疫情後全球産業鏈重新佈局上決不可掉以輕心。
特朗普上臺後,已在全球範圍內強化美國利益優先,吸引製造業投資向美國本土回流。而中國本來就面臨製造業産業升級受阻和産業鏈向東南亞和墨西哥等外移的壓力。根據今年4月全球製造業諮詢公司科爾尼發佈的《2020年美國製造業回流指數》報告,2019年美國製造業進口比率自2011年以來首次下降,産自14個亞洲低成本國家的進口數量下降幾乎完全是因為對中國進口數量下降所致,而對中國進口下降的這部分中幾乎有一半被越南進口填補了。
加之,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充分暴露了全球化産業鏈或過度國際分工的脆弱和安全問題,相信各個國家會對産業鏈政策做出一定的調整,西方發達國家也一定會重新佈局或彌補、完善各自或相鄰區域的産業鏈,降低對中國依賴。
無疑,疫情加深了各國的不信任,加劇了脫鉤。雖然不可能每個國家都建立獨立、完整的産業鏈,但會比以前更多地考慮在區域內建立更完整、安全的供應鏈,這會加劇區域化,甚至次區域化。這些調整不完全是從政治考慮,也有對一個國家依賴性太強供應鏈中斷風險增加的考慮。
國內要高度重視這些變化,要從“三産”迷思中走出來。這些年國內一講到環境問題,就提到限制第二産業,發展服務業。筆者多年來一直強調,在中國經濟減速伴隨勞動生産率、全要素生産率的下降和在中國現代服務業不可能得到很快發展的情況下,不能片面限制製造業,應認識到服務業比重提高帶來的負面影響,服務業比重並不是越高越好。對製造業的發展、尤其是對有有效需求的製造業,一定不能片面講限制,但是我們希望製造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更小一些。
中國仍然處在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中低端,高端技術、高科技産品、關鍵零部件還是中國的短板。中國要在全球産業鏈重新佈局中延緩製造業企業回流的進程,為自己産業升級贏取更多的時間,除了中國企業努力提高産品品質、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生産效率外,各級政府必須把改善營商環境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做足做好。這樣中國作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憑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大批優秀的工程師,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巨大的市場,與替代國之間還可保留比較優勢。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推薦閱讀: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將中國産業鏈撇開或替代 | 中國世界觀.001
賈康:中國政府不宜向全體老百姓直接發現金丨中國世界觀.002
全球化或放緩但不會停滯 他國想“轉移”中國産業鏈不容易丨 中國世界觀.004
放任的"群體免疫"愚蠢 壓制疫情政策要合適有度 | 中國世界觀.005
非洲兄弟不會被惡意挑唆蒙眼 中非友好經得起歷史檢驗丨中國世界觀.006
醫者仁心與人道主義同向 中醫藥未來必然更加國際化 | 中國世界觀.007
適時恢復“台灣省”稱呼 理性回應國際關切堅決遏制“台獨”| 中國世界觀.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