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沙鳴:推進河洛文化創新性發展 增進國家統一向心力 | 建言中國008

發佈時間: 2020-05-21 16:0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盧佳靜

  【編者按】5月20日,蔡英文在台北就任新一屆台灣地區領導人併發表講話。講話中,對兩岸關係部分著墨不多,卻對“一國兩制”表達了“絕不接受”的頑固立場,也仍然未提及“九二共識”。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表示,520蔡英文講話後,兩岸的局勢進入了更為嚴峻的階段,駁斥、遏制“文化台獨”,增強兩岸文化同根同脈的認同感更為重要且迫在眉睫。駱沙鳴認為,河洛文化是“九二共識”的文化基石,台灣又是河洛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河洛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於促進兩岸民眾的文化認同、增進國家統一的向心力可以有所作為。

      《建言中國》欄目是中國網政協頻道、中國網議庫平臺原創欄目,轉載請註明出處。

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

  提案全文:

  河洛文化是一種根文化、源文化、母文化,也是一種國家文化、主流文化、永續文化。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涉及哲學、文學、宗教、藝術、建築、民風習俗等諸多方面。河洛文化不但是包容性、輻射性、傳承性都很強的中華地域文化,而且是一種支撐國家統一的“大一統”國家政治文化,這種河洛文化精神內核的“大一統”理念本身也成為民族傳統的文化基因。河洛文化曾開啟了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新時代,在當代河洛文化要為厚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民意基礎培根鑄魂。河洛文化源遠流長、相容並蓄、輻射四方,具黃忠大呂、王者之裏等重要特徵,河洛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還可助力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

  河洛文化具有傳統性、開放性、綜合性、先導性、融合性、傳承性、正統性、厚重性、連續性,要再明確河洛文化的微觀、中觀、宏觀不同時空概念範圍內不同研究對象和不同意義,河洛地區是中國周禮文化起源地,周禮之後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道家、墨家、法家、縱橫家等也都起源於河洛地區,注重河洛文化的內涵,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研究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嶺南文化、荊楚文化、徽洲文化、台灣文化、贛鄱文化、荊楚文化、大運河文化等的關係。

  河洛文化是“九二共識”的文化基石,河洛文化的精髓和價值觀在“和合”,有利於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有利於兩岸同胞及世界華人華僑對中華民族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情感認同、國家認同,進一步增強文化認同、文化自覺與文化自強。新時代如何乘河洛文化創新性發展之風,加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建議如下:

  一、為了避免人類地域文化的同質化,海內外學者要加強河洛文化的跨文化研究和多元文化格調梳理,尋找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同源性、類同性、異質性和互補性,要避免河洛文化研究所存在的“重文輕史”和“厚古薄今”的問題,河洛文化研究的專與通,警惕自我獨白式的價值判斷和自我褒揚,進行河洛文化的後現代理論研究與強化河洛文化的文化自覺。還應當以歷史的眼光來研究河洛文化的文史並峙、二水爭流。研究河洛文化經歷了南宋時期的文化遷移與文化過濾,不但保存其文化的正統性、相容性、傳承性和綜合性,同時應研究和缺失其文化差異性,更多的喚醒更多根植在大陸和港澳臺並沉睡在廢墟中的河洛民間文書、宗族家譜、墓誌銘碑、風水簿冊、買賣地契、鄉規民約、朝聖進香、廟會慶典等文化審美。河洛文化的研究將使海外遊子尋根謁祖産生更多的共鳴和慰籍,期待河洛村莊民族志研究也能篳路藍縷,找回更多思鄉的靈感和學術的皈依。

  二、河洛文化研究要堅定中華文化自信,瞄定社會主義先進前進方向。中國社科基金應加大對河洛文化的研究項目支援。不定期開設面向全球河洛文化研究筆談會,《光明日報》應常年開闢理論版專欄發表河洛文化研究成果文章,加強河洛文化話語向度傳播力、滲透力、影響力,形成和提高河洛文化更有權威性的話語群張力,引發更多的受眾深入思考,形成立體互動。深度挖掘河洛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精神。尤其對於河洛文化的起源、傳承及其當代價值與影響;河洛文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研究;河洛文化的流播與閩臺關係研究;河洛文化與姓氏文化、河洛文化與家族文化、河洛文化與華夏文明傳承與創新;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河洛文化與華僑文化;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河洛文化與贛鄱文化等。可從哲學思想、中醫學説、天文曆法等角度深入研究河洛文化,利用河洛文化的研究成果,拍攝有關電視電影文獻、科普專輯,清晰地告訴世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獨特價值、鮮明特色,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價值自信。

  三、加強海峽兩岸河洛文化研究交流合作,研究成果讓更多的兩岸同胞明白河洛文化之源、脈、形、核、位、力,做到理論研究與開發利用相統一,學術研討與民間交流 相統一,堅守根本與繼承發展相統一,傳統文化特色與時代精神相統一,根在河洛與命運共同體相統一。要以大文化觀、轉換性思維、包容性精神和汲取正能量為導向進行河洛文化研究。

  四、河洛文化充分體現了歷久彌新的“大一統”思想和根深蒂固的“中國意識、華夏人文”,是中國歷史上多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的精神力量。台灣是河洛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雖然台灣具有傳統與現代、跨族群與跨文化的多元性,但台灣移民社會的文化是由幾次大移民帶去的河洛文化為根的,河洛文化完整體現了兩岸文化的同質性,新時代應當以河洛文化與台灣文化之共性化解兩岸同胞文化認同的落差,以情理法構建“兩岸一家親”的新理念,讓兩岸同胞經常能夠換位思維,了解本來,走向未來。河洛文化是實現兩個同胞心靈契合的最佳使者和粘合劑,台灣所使用的閩南話就是河洛語言。臺盟中央和泉州市宣傳部共同主辦的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星總決賽之所以能夠得到島內台灣同胞的廣泛參與性,也證實了兩岸文化的同根同脈性。

  河洛文化中“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有力、以和為貴”的觀念是組成中華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文化遺傳基因”,河洛文化“大一統”理念是“促統反獨”強大的思想支撐和理論支撐。深入開展河洛文化與閩臺關係的研究,深化“河洛文化圈”的研究,係牢更有説服力的河洛文化精神紐帶,更好地發揮河洛文化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作貢獻。堅持歷史説話,駁斥、遏制“文化台獨”,以中國民族史、戰爭史、移民史引入客家研究和族譜史料。河洛文化具有鮮明文化烙印的根脈文化,是台灣閩南客家各文化共同根源,已成為尤其是與台灣業界共同研究台灣幾次大的遷徙移民的形成、流播、以及包括在台灣的發展客觀現實歷史。有的放矢地反對台灣“逢中必反”“逢漢必反”、惡意製造“客家非漢説”和否定血緣地緣的文化認同,讓佔台灣人口10%的客家人能真正融入到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潮中。

  五、抓緊編制與國家“一帶一路”規劃相貫通的河洛文化生態保護規劃,使河洛文化成為全球華人尋根活動可觸摸到的鮮活載體與“詩與遠方”有溫度的鄉愁。在讓河洛文化“走出去”交流互鑒中,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要加強河洛文化協調領導機制建設,制定合理的研究規劃,加強對洛陽的研究及相關人才隊伍建設。將有關河洛文化研究的期刊、論文集和學術專著等數字化,便利深化相關研究。開通河洛文化網站,通過線上線下河洛文化博物館、民俗館、展覽館、檔案館,讓更多的公眾近距離沉浸在豐富的河洛文化之中。

  六、建議設立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區。探索新時代合作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智力支撐,從河洛文化“和合一統”“開放創新”“厚德載物”精神滋養中匯聚起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祖國統一向心力。要加緊實行搶救性徵集保護河洛文化,利用好數字化和多媒體技術,設立專用的檔案庫、資訊庫、展覽廳,以創意性開發、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支撐的保護傳承利用模式,各種現代技術手段提升河洛文化資源的轉化率。河洛文化保護、開發、利用,應該遵循層次性與針對性、及時性與適時性、合理性與科學性、綜合性與特色性並重的科學理性原則,讓更多的同胞在日常生活中喚醒和運用河洛文化的文化審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七、以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原則,探索河洛文化的恢復性、預防性和搶救性保護,研究河洛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繫,汲取河洛文化中培根鑄魂、凝聚精神的智慧力量,傳承發揮好河洛文化和其他地方文化的教化功能、凝聚功能。研究如何將公民意識、法治意識、競爭意識、科技創新意識、平等協商意識等現代文化因子嵌入河洛文化之中。研究在市場經濟社會中,對於河洛文化進行深刻的反省、反思、批判和現代轉換,摒棄其過時的思想要素,並賦予當代價值。

推薦閱讀:

吳以環建議構建兒童友好型城市 城市資源應向兒童傾斜 | 建言中國007

女性就業歧視“頑疾”怎麼消除?全國政協委員楊正國支招 | 建言中國006

溫思美:完善扶貧退出機制 要讓貧困人口學會自己“游泳”| 建言中國005

管培俊、劉利民等16位委員聯名提案:建議加快建設教育專網 | 建言中國004

全國政協常委王光謙:組建黃河國家實驗室必要且緊迫 | 建言中國003

委員丁梅: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應設獨立感染科 發熱門診需常態化 | 建言中國002

張凱麗提案有“藝術”:5G時代應建立“手機藝術”門類引領文藝健康發展 | 建言中國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