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由人民日報社國際部出品、FIGURE聯合出品的《美之共鳴 ·尋藝東方》第一季正式全網上線。
該片分為“尋藝景德鎮:回歸自然靈感自來”、“尋藝上海:夢想之城童話照進現實”、“尋藝杭州:山水之間墨韻悠長”三個主題,記錄了外國青年藝術家們在中國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以其獨特視角展現交流互鑒對藝術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
“大部分人的腦海裏,可能還停留在中國藝術家到國外去學習和創作的印象裏。”本片監製曹彥紅表示,“在經過前期的調研和了解之後,我們發現身邊存在大量的樣本,有很多的外國藝術家在中國已經開始了生活、創作,這非常值得被記錄下來。”
尋藝景德鎮:回歸自然靈感自來
“景德産佳瓷,産器不産手。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這是清代學者沈懷清在《窯民行》一詩中所記錄下的盛景。
1000多年前,從景德鎮出發的船隻,便裝載著精美的中國瓷器,經由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了世界。而今,世界各地陶瓷藝術家從八方而來到景德鎮,成為“洋景漂”。這些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膚色、説著不同語言的人,對中國陶瓷文化的嚮往,千年不衰。
來自美國紐約的Allan Denis Naymark,已在景德鎮工作、學習、生活多年。他為自己取了一個接地氣的中文名字“泥的明”。
在考古學家父親的影響下,泥的明從小對中國古代陶瓷産生濃厚興趣,8歲便開始學習陶藝。大學畢業後,泥的明前往景德鎮陶瓷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並從2015年開始定居於此——這座千年瓷都,對熱愛陶瓷藝術的人有著天然的吸引力。
“世界各地陶瓷藝術工作者都匯聚在這裡。”悠久的陶瓷歷史、濃厚的藝術氛圍、完備的産業鏈以及來自不同背景的文化技藝的交融,吸引著千百年來的“洋景漂”們,他們近乎“貪婪”地汲取著前年瓷都的養分,也相互推動著陶瓷藝術的發展與傳播。
泥的明喜歡從海洋、森林甚至是廢棄物品中尋找靈感,景德鎮成為他無窮無盡的創作源泉。在這裡,“洋景漂”們能夠精進陶瓷技能,也能夠收穫更深的感悟。他們有的選擇到世界各地傳播陶瓷文化,也有人留下來,全身心融入當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藝術創作。
“未來,我想建一個大大的工作室,可以吸引全世界的藝術家駐留。”如今,泥的明正在為實現新的夢想努力。
尋藝上海:夢想之城童話照進現實
“中國,是花木蘭的家鄉,我一定要去看看。”這是亞美尼亞女孩Astghik Poghosyan(馬星星)對中國的第一印象。
童年的童話,在長大後照進了現實。
2009年,16歲的馬星星來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畢業後,她成功申請了上海“留學生在滬工作證”001號,入職上海交響樂團,擔任團長助理。
“上海……有點像,夢想實現的地方。”從交響樂團走到上海音樂學院的短短300米的道路,記錄了馬星星與上海14年的故事。她在這裡工作、生活、學習,也在這裡享受音樂,追尋夢想。
了解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手藝、演奏中國音樂、享受中國美食、感受中國的人情氛圍……這些生活細節所匯聚成的記憶碎片,成為馬星星與上海之間的紐帶,它們相互交融,直至成為彼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留學開始,馬星星就參與了由上音教師徐惟聆與她的學生們發起的小提琴工作室“1703 Studio“。無論是過節還是生日,所有的節日都不會錯過,他們總會相聚,這個工作室已經變成”1703 family“。
上海,這座夢想之城,也已經從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變成了馬星星不想離開的家。
尋藝杭州:山水之間墨韻悠長
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畫卷《遊春圖》,是隋朝畫家展子虔創作的中國山水畫。
從那時起的千百年來,中國山水畫世所獨有的意境、格調、氣質,將無數藝術家吸引進墨韻之中,也讓中國畫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散發世界。
“暮客去來盡,春流南北分。”來自義大利的中國山水畫畫家Giacomo Bruni,將“賈客暮”作為自己的中文名。
2012年,因為一次偶然的交換生之旅,賈客暮接觸到了嶺南畫派,由此對中國的傳統繪畫産生興趣,繼而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深造,學習中國山水畫。
“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事物的意義也變得不同。”賈客暮認為,中國山水畫更為複雜,也更有意義。“中國繪畫不是對事物的視覺呈現,而是精神呈現。”
越深入了解中國山水畫與中國文化,賈客暮的感悟越深,熱愛也越深。他了解莊子的思想,會隨口引用蘇東坡的詩句,精通山水畫、篆刻、木版畫、拓片,沉迷在山水與現實之間、在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感受著中國藝術的獨特韻味。
如今,賈客暮已經成為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積極傳播者,他在義大利接連推出了傳播中國畫的項目,包括展覽、雜誌、網站、研討會和工作坊,希望讓西方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並從中獲益。
“我的夢想,是有一天在歐洲為選擇中國藝術的學生開設藝術學院。”屆時,“中國文化也能進入西方的生活。”
在《美之共鳴 ·尋藝東方》第一季中,鏡頭穿梭于景德鎮、上海、杭州等不同城市,外國藝術家們不僅在這裡感受陶瓷藝術、音樂、山水畫的魅力,也逐漸與一座座城融合在一起,享受著在中國的生活狀態。
“我沒想到有這麼多外國人,會深入到中國那麼細的社會生活肌理當中,他們把自己真的當成了中國社會生活的一個細胞。”本片總導演辛雯感慨道,“這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包容和影響力,他們可以無障礙地、流暢地、很自然地去實現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
城市總在不斷變遷,藝術的魅力亙古不變!(本文圖片由人民日報社國際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