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景氣指數增長9.5% 金融傾力服務“六穩”“六保”

發佈時間:2020-10-28 來源:中國網商務 作者:商聞 責任編輯:梁長玉

金融市場要素齊備、金融機構加速集聚、金融創新層出不窮……10月23日發佈的上海金融景氣指數報告(第十四期)顯示,2019年上海金融景氣指數為5653點,同比增長9.5%,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蹄疾步穩。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上海金融業切實強化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全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對全市經濟復蘇形成有力支撐。

指數發佈會現場還上線了新華財經“外匯資訊服務系統”。該系統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立項、中國經濟資訊社建設運營,可為國內外企業以及金融機構提供多資金産品報價、交易渠道、風險管理等一站式金融交易資訊解決方案,為企業跨境貿易與投資提供便利。

各項評價表現出色,上海金融茁壯成長

上海金融景氣指數由中國經濟資訊社和上海金融業聯合會聯合編制,已連續發佈十四期,被譽為是反映上海金融業發展情況的“風向標”和“晴雨錶”。指數客觀指標體系由6項一級指標,32項二級指標和223項三級指標組成。其中,一級指標從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人才、金融國際化、金融創新、金融生態環境六個維度,全面反映上海金融業發展狀況。

客觀評價結果顯示,2019年,上海金融景氣指數延續增長態勢,指數較上年增長490點,漲幅為9.5%。從2006年至2019年,指數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4.3%,反映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強勁韌性和潛能。從一級指標看,金融市場漲幅領先,較上年增長21.3%;金融創新、金融機構緊隨其後,分別增長9.5%和9.3%;金融人才、金融生態和金融國際化景氣度穩步提高,增幅依次為4.0%、3.0%和2.0%。

圖為2006-2019年上海金融景氣指數和指數增速

針對金融生態環境、金融創新等部分難以量化的領域,指數同時採取了主觀調研問卷的評價方式。調研群體涵蓋上海金融業主要細分行業的中高層管理者及專業技術人員,共回收1249份有效問卷。主觀評價結果顯示,大部分從業者認為2019年上海金融業整體景氣度發展狀況較前一年有所改善,其中金融國際化、金融創新有較大進步。

圖為一級指標景氣度較上年比較問卷評估結果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各項指標當年增速相對於歷史平均增速的情況,指數報告使用了“燈號圖”的呈現形式。從燈號評價結果看,2019年金融景氣指數整體呈“綠燈”信號,金融市場和金融國際化增速較為突出,兩項指標均高於過去五年曆史平均增速。

圖為2019年上海金融景氣指數燈號分析

金融中心亮點頻出,國際對標一馬當先

報告指出,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2019年又取得了重要突破,綜合金融實力和品牌影響力有了長足的進步。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為1934.3萬億元,同比增長16.6%,IPO募資額、股票市場再融資額、債券市場發行額等指標均有較大幅度提高,有力支援了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

目前,上海已逐步形成了集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黃金等金融要素為一體的多元化金融市場體系,擁有各類持牌金融機構超過1600家,其中外資金融機構佔30%以上。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等標誌性外資控股金融機構加快落戶,中日ETF、“滬倫通”西向業務順利開通,上海已成為中國金融開放的“橋頭堡”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樞紐。

科創板並註冊制試點一年來,金融支援科技創新的效果逐步顯現,邁出了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的最新一步。同時,上海正在加快推進金融科技中心等“六個中心”的建設,人工智慧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各類金融科技公司加速佈局、法治環境不斷優化、“塔尖型”金融人才紛至遝來、金融風險有效防控,為金融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在國際對標方面,2019年主要國際金融中心景氣發展度排名依次為上海、香港、孟買、紐約、首爾、新加坡和倫敦。其中,上海金融景氣發展程度遙遙領先;新加坡和倫敦成長較快,增速超過10%;香港小幅增長1.86%,持續四年位居第二;其餘三地出現小幅下滑。

圖為國際主要金融中心金融景氣指數橫向對比

防疫與經濟發展兩不誤,金融活水澆灌實體經濟

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帶來了巨大衝擊,指數報告為此專題分析了疫情背景下的上海金融行業發展情況。

報告指出,上海金融業在全力支援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復市的同時,有效防控金融風險,努力實現高品質發展,全力做好“六穩”“六保”。在這一過程中,金融科技、網際網路經濟、産業數字化等充分發揮前沿優勢,帶動市場信心恢復。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金融業增加值增長7.4%,對全市經濟復蘇形成有力支撐。

今年以來,在滬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舉措,加強對受疫情影響行業和廣大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援。其中,金融市場機構開闢綠色通道,拓寬疫情防控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並減免交易結算費用;銀行機構加大專項信貸支援,上半年累計發放疫情防控貸款2073.1億元,對受疫情影響嚴重企業減免本息4515萬元;保險機構發揮經濟補償功能,上半年賠付支出287.4億元,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489.4萬億元;期貨機構推廣以期貨價格為基準的基差點價模式,改變了以往左手倒右手“搬磚頭”式的現貨貿易模式,有效降低了風險。

針對中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資金需求,各金融機構推出了定制化的金融産品和服務,力求精準滴灌實體經濟最需要的環節。如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出臺十八條專項措施,開通信貸審批“綠色通道”,為小微企業主提供用於租金和原材料採購的“復工貸”;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聯合上海市商委等部門推出助力復工復産綜合金融服務舉措,對上海“新基建”領域項目安排累計1000億元人民幣專項信貸額度;中國太保在上海黃浦區推出“安心保”促消費商業保險,為消費者設計了“安心購”專屬保障,為商戶設計了“安心售”疫情保障保險。

相關資訊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