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和電池産業快速發展,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問題受到關注。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産協會會長王小康表示,現階段我國新能源電池産業從生産到應用再到回收利用,已經實現全産業鏈的全球領先地位。未來,我國將面臨動力電池大規模集中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市場潛力巨大。
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2472萬輛,佔汽車總保有量的7.18%,創歷史新高。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為1813.4萬輛,佔新能源汽車總量的73.35%。王小康預測,到2030年,我國動力及儲能電池的累計退役量將超過300萬噸,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400多億元,相比2022年的實際市場規模,增長率可能超過9倍。其中,梯次利用市場的規模有望在2025年後實現快速增長。
專家介紹,動力電池一般在容量衰減至額定容量的80%以下時即可進行回收。回收方式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兩種:梯次利用是將廢舊電池進行檢測、分類、拆分、重組等處理後用於其他領域;再生利用則是提取電池中的鋰、鈷、鎳等高價值金屬材料,重新用於電池生産。若退役電池未得到規範處理,將存在觸電、起火等安全隱患,並可能造成環境污染。
加強新能源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是能源和工業行業落實“雙碳”戰略、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副總經理萬鑫銘分析,動力電池回收有助於減少碳排放,粗略估算,回收1公斤材料可減少7%至10%的碳排放。同時,鋻於我國鎳、鈷等關鍵資源的對外依存度較高,電池回收利用産業將成為緩解資源缺口、降低對外依存度,以及加強新能源産業迴圈利用的重點領域。
目前,我國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産能正快速增長,2023年的綜合利用量已達82.5萬噸。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專業委員會主任李力介紹,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已遴選培育了5批共148家規範企業,並在全國327個地市級行政區設立了1萬餘個回收服務網點,基本實現了應收盡收,初步構建了多元化的回收網路。
然而,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産業仍面臨商業模式、行業監管、技術等方面的挑戰。如何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整治行業亂象,規範行業發展,攻克技術難點,推動電池回收實現良性迴圈,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我國動力電池回收渠道的多樣性導致了電池一致性較差,一站式回收處理面臨諸多阻礙,給梯次利用帶來了難題。儘管工信部已陸續發佈了5批符合規範的企業名單,但市場上仍存在大量不規範的小作坊,這不僅帶來了安全風險,還造成了資源浪費。
今年8月份,工信部發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2024年本)》徵求意見稿,要求整車企業和電池企業在産品研發時就需要考慮環保回收要求,推進電池的標準化,以實現電池全生命週期價值的最大化。專家表示,從國家標準層面對企業佈局與項目選址、綜合利用能力、産品品質、環境保護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有助於加強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的管理,提高廢舊動力電池的綜合利用水準。
中國迴圈經濟協會副會長李邊卓建議,應創新商業模式,加強産業鏈上下游的合作,合理配置資源,減少回收網點的重復建設,以降低回收成本,構建良好的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網路。同時,應強化動力電池流向的管理,提升各渠道廢舊動力電池流向的監管約束力,明確動力電池回收企業的準入條件,確保後續綜合利用環節的安全環保可控。
在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監管方面,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副主任韋洪蓮建議,要做好監管的“最後一公里”,完善回收服務網點和回收體系的標準,明確並落實處理技術、污染防治要求。
針對回收技術的完善問題,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執行秘書長王建新表示,電池産業鏈企業應強化核心技術專利佈局,提升各類電池回收技術,以增強産業鏈的競爭力。同時,應加快資源開發、提煉等技術的攻關,實現關鍵材料的迴圈利用,促進産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共同提升保障能力。
李力表示,下一步,應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提升管理政策法律層級,逐步將管理辦法從部門規章升級為管理條例或法律文件,以加大規範管理力度。針對現階段的薄弱環節,應強化標準研製,加快廢舊電池綠色設計、殘值評估、産品品質、廢料進口、碳核算等重點標準的研製。同時,應嚴格按照綜合利用企業的規範條件,實行規範企業的動態管理,鼓勵區域協同構建“回收—梯次—再生”的閉環回收利用體系,實現就近回收。此外,相關部門還應通過專項支援、基金、政策補貼等方式,充分調動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積極性,加強産學研聯合攻關,鼓勵突破行業共性關鍵技術。
(責任編輯: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