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充電站 羊城晚報資料圖
“城市代步還行,長途出行還得開油車。”近年來,汽車“電動化”浪潮席捲全球,一些國家和地區已宣佈燃油車退出政策,賓士、寶馬、大眾等傳統汽車製造商紛紛推進“電動化轉型”,車型續航能力成為核心賣點之一。然而要選購電動汽車作為出行主力,跑長途會不會有“續航焦慮”依然是不少消費者的一塊“心病”。
“電動車要替代燃油車就要能替代所有使用場景。”前不久,上海的董先生去挪威自駕旅行,北京的白先生則開車前往上海出差,他們不約而同選擇了同款交通工具:純電動汽車。他們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續航並非“焦慮”的根源。
駛向“電動星球”挪威先行一步
據挪威道路聯合會發佈的數據,去年挪威新車銷售中,約80%為純電動汽車。自嘲為“電吹風(電動車愛好者)”的董先生對此行充滿期待,一個汽車“電動化”進度條接近完成的國家究竟是何模樣,他一直很好奇。
“因為對峽灣風光有執念。”抵達挪威首都奧斯陸後,董先生選擇了前往西部港口城市奧勒松的自駕線路,往返全程約1000公里。“按照國內的習慣,我們租好車後第一天晚上還想著找個樁把電充滿,但發現完全沒有必要。”他對記者説。
“高速沿途充電樁群實在太多了,每個服務區都有,而且相當多的都是最高功率達300至350千瓦的超快充樁。”董先生介紹道,間隔80至100公里的大型服務區的充電站可同時服務20至30台車,間隔30公里左右的小服務區也能接待4至8台車。
據董先生觀察,車載電池從10%充至90%,時間最短可壓縮至35至40分鐘左右,不過受車輛自身和電網條件等因素影響會有差異。董先生此次租借的車型單次滿電續航約450公里,成績並不突出,不過他還是很快“戒掉”了隨時留意剩餘續航的習慣,“因為我確信附近有充電樁能讓我快速補能”。
不過,充電效率畢竟快不過加油。董先生認為,“棄油從電”的當地車主之所以能“忍一忍”,還是因為開電車更便宜。據了解,挪威充電樁電價每度4至7克朗(約合人民幣2.7元至4.6元),而油價則高達22至25克朗每升(約合人民幣14.5元至17.5元)。綜合下來,電動車每百公里的能耗成本比燃油車便宜一半左右。“不少加油站裏也建了充電站,充電的車看到不少,但確實沒遇到來加油的車。”董先生説。
顛覆認知的補能體驗
上午10時許從北京出發,淩晨0:30抵達上海,全程1200多公里的路程,白先生“朝發夕至”,在另一種補能解決方案的加持下,他總共花在補能上的時間只有40分鐘。
“換電”是近年來部分中國汽車企業正在推廣的電動汽車補能模式。駕駛採用電池包和車身分離設計的車輛,當電能即將耗盡時將車輛駛入換電站,在站內通過自動化設備將原電池包拆卸並更換上滿電的電池包,全程僅需5至10分鐘。替換下的電池在站內充電。雖然充至90%以上需耗時1至2個小時,不過站內最多可儲備21塊電池包,為車輛迴圈提供服務,補能效率大大提高。
經過三次換電、一次充電,白先生從容抵滬。按照他的估算,40分鐘的補能時間裏充電佔去一多半,每次換電平均耗時在5分鐘。如果全程換電,抵達時間還能更早。他説,平均300多公里的補能間隔並非車本身的續航極限,因為“連續開三四個小時,真的需要去洗手間”。
“如果上趟洗手間的時間就能接著再跑300公里,那(開電車)確實沒什麼好焦慮的。”白先生説,此次旅程的補能體驗對他來説很顛覆,如果換電站大量部署,“加電”就會像加油一樣方便,“我平時加油也不會加滿,兩三百公里又得去加油站,但我確信附近一定有加油站”。
目前,換電設施已在中國高速服務區和各大城市大規模鋪設,包括蔚來、上汽、廣汽等多家車企均推出了換電車型,並在嘗試不同的運營模式。
“續航焦慮”的本質是“補能焦慮”
現階段,電動汽車本身跑長途“沒問題”,“續航焦慮”本質是“補能焦慮”,這是董先生和白先生長途自駕旅行後不約而同得出的結論,在中國和歐洲,不同快速補能解決方案都讓他們各自獲得了滿意的出行體驗。
“我覺得雙方的汽車産業已經深度耦合在一起,如果能加強協同性的競爭與合作,對雙方都有好處。”蔚來能源高級副總裁沈斐表示,包括建設補能基礎設施在內,推動電動汽車産業發展,中歐雙方各有優勢和亮點,比如由賓士、寶馬、大眾等多家車企合資創辦的IONITY公司,他們的超快充樁群在很多歐洲國家已基本解決了高速補能的問題。目前,蔚來換電站在中國境內已超2000座,其中600余座位於高速公路沿線,500千瓦的超快充樁也正在與新換電站協同部署。
沈斐説:“無論是在超快充方面,還是在換電方面,在中國也好,歐洲也好,相互之間都有許多(可以)借鑒、學習融合的地方,這種情況下,讓整個産業往前發展。”
(新華社)
(責任編輯:戴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