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Agora交通轉型”智庫和波士頓諮詢公司聯合發佈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如果德國政府要實現到2030年擁有1500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就必須依賴中國汽車製造商。此外,如果德國政府依然延續當前的發展路線,到2030年德國將比目標數字少産出約600萬輛電動汽車。
該項研究分析了德國在面對國際競爭時加速電動汽車産業發展的框架條件。研究顯示,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徵收更高關稅將導致德國消費者支付更高成本,從而危及德國汽車行業的競爭力。
根據本屆德國政府執政之初公佈的聯合協議,德國的目標是到2030年至少有1500萬輛電動汽車上路,以實現其為氣候中立所作的努力,即本地區的活動不會增加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然而今年以來,德國電動汽車銷量增速逐漸放緩。德國商業數據平臺Statista發佈的數據顯示,德國今年1月至4月登記電動汽車數量為11.1萬輛,照此速度全年登記電動汽車數量預計為30余萬輛,明顯低於去年的52萬輛。
此前,專家一直對德國政府設定的1500萬輛電動汽車目標抱有懷疑,這一跡象在德國總理府于2023年11月舉行的電動汽車峰會上就已顯現。當時,德國知名汽車專家、貝爾吉施-格拉德巴赫應用科技大學汽車管理中心主任斯特凡·布拉策爾表示,預計到2030年,德國電動汽車數量最多僅可達800萬輛。
“Agora交通轉型”智庫負責人克裏斯蒂安·霍赫菲爾德嚴厲批評了歐盟對自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徵收更高關稅的計劃。“如果想實現氣候目標並確保德國作為全球汽車製造基地的長期地位,就應該在中國企業的參與下努力推動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霍赫菲爾德表示。
霍赫菲爾德進一步指出,“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甚至進一步孤立中國,都會給德國企業帶來難以估量的風險。尤其是在低價小型車領域,中國産品可以幫助歐洲電動汽車市場加速崛起。德國政府和歐盟在就中國電動汽車進口關稅進行談判時應重點考慮這一點”。
談及中國企業正在加速推進歐洲本地化生産時,霍赫菲爾德表示,“中國企業按照共同的規則在歐洲迅速成立本地公司,將比進口創造更多的附加值。這也給德國提供了通過合作扭轉電池等領域發展滯後局面的機會”。
根據該報告,如果到2030年,德國如期實現1500萬輛電動汽車的生産目標,中國製造商生産的汽車將佔據德國電動汽車總量約15%的市場份額,約220萬輛。
報告同時指出,如果歐盟將對自中國進口電動汽車的關稅上調20個至40個百分點,即使德國政府同時採取影響深遠的措施來擴大本土電動汽車市場,德國也無法實現其原定的1500萬輛電動汽車目標,缺口達130萬輛至240萬輛。
(責任編輯: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