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新聞

第十屆上海雙年展的策展團隊與九大“棱鏡”板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7-04 17:22:3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北京站新聞發佈會現場

繼2014年5月31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宣佈安塞姆•弗蘭克出任本屆上海雙年展總策展人並公佈“社會工廠”為本屆雙年展主題後,針對各方關注的問題,第十屆上海雙年展第二次新聞發佈會于2014年7月1日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行,本次北京站新聞發佈會上安塞姆•弗蘭克對展覽主題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從不同側面呈現“社會工廠”這一主題的9大展覽版塊也浮出水面。

上海雙年展總策展人由上海雙年展學術委員會成員哈佛大學安·F·羅森伯格人文教授、曼德拉人文中心負責人霍米·巴巴,泰特現代美術館館長克裏斯·德爾康,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丁乙,中山大學人文社科學術委員會委員馮原,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高士明,羅馬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和國立建築博物館藝術總監侯翰如,策展人栗憲庭,建築師張永和共同選出。

本屆上海雙年展總策展人安塞姆·弗蘭克(Anselm Franke)是一位常駐德國柏林的策展人與作家,現任柏林世界文化宮(HKW)視覺藝術和電影部主任。弗蘭克此前擔任過諸多國際大型展覽的策展人:他擔任了在義大利特蘭托舉行的第七屆歐洲當代藝術雙年展(或稱歐洲宣言展)“靈魂,或是靈魂流放之惱”的策展人。2012台北雙年展“現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策展人。2013年,他在柏林世界文化宮與迪德里克·迪德里克森(Diedrich Diederichsen)共同策劃了“全球:加州與外部的消失”,並獨立策劃了“元年之後:合作的地界”。2010-2014年,他策劃的“萬物有靈”在安特衛普、伯爾尼、維也納、柏林、紐約、深圳、首爾和貝魯特各地巡展,並出版《萬物有靈》一書。安塞姆·弗蘭克將帶領由朱曄、科斯明·科斯蒂娜斯、希拉·法勒(電影項目策展人)、劉瀟、周安晏組成的國際化策展團隊呈現第十屆上海雙年展。

總策展人安塞姆·弗蘭克

當談及本屆上海雙年展的主題“社會工廠”,總策展人安塞姆•弗蘭克深入闡釋了這一主題所蘊含的雙重意義:“首先其旨在反映社會的轉型,尤其是前工業時期、工業時期、後工業時期各個階段過渡過程中知識、視覺、文化的轉變。另一方面,“社會工廠”回答了現代性和現代化最大的問題:我們如何生産社會性,如何構建和重構社會。社會作為一個工廠,其中的社會成員被打上了怎樣的烙印?”

基於這兩大含義,有策展、電影和文學領域多元工作經驗多元身份的安塞姆•弗蘭克對中國、亞洲以及全球社會現狀具有現實性反思,以一系列追問方式或是直接引用書名來提出了第十屆上海雙年展中由九大展覽板塊,像“棱鏡”一般將呈現“社會工廠”這一展覽總題的不同側面。展覽包括以下九大版塊:

 1、情感紀事Chronicles of Sentiment

“情感紀事”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鮑姆嘉通提出,核心理念是主觀性與客觀性脫節。主觀性指的就是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歷史年代,情感中承載著文化記憶;而客觀性指的是人們在另一方面都生活在客觀現實之中。在情感紀事中我們的情感變化可能遠遠要比真實世界的變化速度要慢。而對於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中國來説,這一問題尤其突出,這一展覽板塊中藝術家們將這樣一個“思想與思想碰撞”的過程,但同時也是由技術和各種權力形式塑造的過程來探討“心靈的歷史”,即人類社會集體生産主觀性的過程。

 2、噪音與信號The Noise and the Signal

這部分將展出若干音樂作品。在音樂領域,尤其是在電子音樂領域,“噪音”通常被定義為人們不希望聽到的聲音信號;在科技領域,要獲得清晰的信號,就必須遮罩噪音。然而,人們對這種定義的質疑也從未停止,他們提出了新的觀點:信號也是非常重要。今天,我們要問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生命形式若要繼續演化,是否必須以一定數量不受控制、毫無特徵的“噪音”作為“背景”?信號與噪音之間的關係與當今社會的組織形式息息相關。

3、X 種現代化X Modernizations

現代性作為一種狀態、一種秩序、一種本體論權力,應作何理解?對於“現代性”的確切涵義,迄今尚無定論。但現代性顯然是一種狀態,且包含其各種對立面。現代性成了一種全球現實、一種大環境、一種知識秩序;在此體系下,“傳統”佔據了特殊的位置。

4、人工智慧的寒冬The Winter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慧的寒冬”指的是人工智慧研究過程中一段長達幾十年的歷史,雖然各國(尤其是美國)做了大量研究和技術努力,但人工智慧進展緩慢,無法達到與人類和其他生物相媲美的水準,因此預期目標落空。這一挫折與人們普遍認識到的社會工程中現代計劃的各種弊端息息相關,藝術家們將就這一主題展開創作。

 5、自我的工廠:銘文與發明The Factory of Selves: Inscription and Invention

這一板塊將討論藝術家對於工業社會的標準化,現代性的激進主觀認識(詩歌、藝術和文化生産)中機器與主觀體驗之間的關係,手工與腦力之間的關係,消費社會的理想化自我的形象及各種象徵性資本以及電腦演算法支配社會進程等以系列問題。社會越來越像一個巨大的工廠,人們越來越依靠用新的技術來改變生活,藝術也與資訊技術息息相關。

 6、請不要以人相稱,要不就讓“自我”消失?Don’t Call Me Human, or Get Rid of Yourself?

自我是一種文化和人際關係的建構,但同時也是一個事實。本部分將回顧修身養性與自我否定之間辯證關係的漫長歷史。

 7、新科學:靈魂工程The New Science: Engineering the Psyche

未來,藝術界或者説藝術家的角色會與本展覽的另一專題“新科學”息息相關。“新科學”最早由義大利人 Giambattista Vico 在 18 世紀提出,在他看來,新科學體現了社會、“真相”及“事實”賴以存在的原則,但這些原則尚不具普世意義。

 8、廢除物種The Abolition of Species

這部分展覽探討了人類與自然、與其他生物、與物質材料等之間的關係,關注社會之外的“社會性”,探究了環境危機問題,也探討了跨文化超越物種邊界的交流。

9、雲理論(從古典繪畫到微軟)A Theory of Clouds (from Classical Painting to Microsoft)

本部分展覽探討了社會的感知、情緒和思想範疇。我們的經濟愈發依賴於控制各種病毒般瘋傳的現象,而這個主題展恰恰通過雲技術,將那些現象與表現宇宙哲學和精神層面上事實的美學傳統聯繫了起來。

本屆雙年展將於2014年11月22日至2015年3月31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