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邱志傑:第九屆上海雙年展“永不落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22 08:17:01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華東站


邱志傑

第九屆上海雙年展于3月31日正式落下帷幕,本屆雙年展以“重新發電”為本主題匯集了世界各地27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作品,吸引了國內外眾多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前來觀看。一方面由於上海美術館的搬遷,給上海雙年展在展覽場地上産生了巨大的改變,另一方面作為本屆上海雙年展的總策展人邱志傑在此次展覽中改變了以往的展覽方式,開創了許多新模式,使得本屆展覽從規模、數量、品質上都有很大的飛躍。為此雅昌藝術網記者採訪了邱志傑,請他對這次雙年展進行總結,並與國內外眾多展覽進行比較,分析探討上海雙年展的地位和未來發展。

國際“滲透”與“文化的標桿”

雅昌藝術網:第九屆上海雙年展已接近尾聲,在您眼中,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展覽?

邱志傑:事實上,上海雙年展還沒有結束,才剛剛開始,中山公園計劃正在進行中。我們還有另外一個項目在金門,大約是6月30日開始。其實這個項目永遠不會結束,它會轉化成一些機構行為。目前漳州、廈門的官員都過來和我談論建立關於城市記憶的中心,我們本來是想做藝術家的訪問計劃,但這種形式在國際上太多,現在想做金門藝術學院,對市民進行藝術教育,所以這也意味著它永遠不會結束,會一直存在發展下去。

雅昌藝術網:此次上海雙年展有哪些特色?

邱志傑:主要是城市館的模式,還有聯合策展人的機制,包括教育項目用圓明學園的方式來做,它開拓了許多新的模式。

雅昌藝術網:教育是本屆上海雙年展的重要特色,它目前的教育效果如何?

邱志傑:我覺得效果還挺明顯的。圓明學員的那些學生畢業後現在完全沒有與我們中斷聯繫,而且已經形成了一個網路,這些人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會給上海雙年展帶來很大的資源。我最近收到國際藝術論壇的一本世界雜誌,其中大半本都是關於上海雙年展的報道,估計有120-130頁,而南韓光州雙年展只有12頁。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把他們雜誌的總編請來當圓明學園的老師,他對這個展覽就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們還有媒體寫作工作坊,學員們會有大量時間在這裡採訪參展藝術家,並撰寫評論。

當然這只是短期的教育形式,我們還有長期的如公共講座等。雙年展有其自己的教育和職能,在我看來它更像一個節日。而美術館也有它自身的教育職能。我覺得上海當代博物館目前所展開的教育活動在國內沒有幾個美術館能超越,它還把各種親子教育活動做得非常好。

雅昌藝術網:您覺得本屆上海雙年展和往年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邱志傑:這次上海雙年展和往屆相比,除了增加城市館的項目,最明顯的地方是中國參展藝術家30個,國外參展藝術家30個。而這屆主題展中,中國藝術家有25、26個,國外藝術家70多個,國內外藝術家的比例就已經變了,再加上30個城市館中只有一個中國城市,所以城市館120多個藝術家中,只有7、8個中國藝術家。由此算下來,參加這次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只有30多人,而外國藝術家接近200人。於是,我在思考,威尼斯雙年展如果有百分之五十個藝術家是來自威尼斯,它還是威尼斯雙年展嗎?你還會尊敬它嗎?

雅昌藝術網:如此多的國外藝術家參加展覽,對於一個本土的展覽是否會削弱國內藝術家的影響力度?

邱志傑:恰恰相反,正因為這樣,我覺得才能真正幫到國內的藝術家。如果上海雙年展有百分之八十是國內藝術家,全世界就沒有人要來看上海雙年展,國內藝術家展了也沒有太多意義。我們只有讓渡出來,百分之二十的是中國藝術家,百分之八十的國外藝術家,大家才都會來看展覽,才能讓上海雙年展辦得越來越好,讓每個藝術家都真正受益。我們不能光從表面的比例來比較,感覺本地藝術家吃虧了,而是要從更長遠的角度來分析。

雅昌藝術網:目前,國內出現了許多雙年展,除上海雙年展還有北京雙年展,以及10月即將開幕的西岸2013建築與當代藝術雙年展等,另外國內還有其他各種展覽。您覺得上海雙年展在眾多展覽中處於怎樣的地位?

邱志傑:每一個具體的分類,每一個展覽都承擔它自己的使命。雙年展在中國不是很多,特別是好的雙年展不多。我們人才也很有限,像西岸的建築與藝術雙年展部分藝術家也是我們這批上海雙年展的參展藝術家。

而上海雙年展的地位是其他展覽都不可取代的,從它的規模和政治影響上來看都是空前的。在某種程度上,上海雙年展是中國開放程度的政治標桿、文化標桿。它甚至意味著我們可以展出什麼程度,就標誌著國家文化開放到什麼程度。

新展覽機制還看未來

雅昌藝術網:您覺得本屆上海雙年展是否趕超威尼斯雙年展?距離威尼斯雙年展的差距還有多少?

邱志傑:我們的藝術家不比義大利差,策展人也不比它差。但我們的美術館才剛剛建立,在各方面的條件設施要差很多,我們的企業贊助不如他們。我們的觀眾比義大利差太多了,這是最薄弱的環節。義大利的觀眾不會偷走展廳裏的光碟,我們這裡的觀眾會這麼做,這是你無法想像,連保安攔都攔不住。觀眾會用手摸油畫,會把小孩抱到站在雕塑旁邊拍照,這是我覺得與威尼斯雙年展最大的差距。這個差距也是整個中國社會的差距。

雅昌藝術網:您覺得舉辦雙年展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邱志傑:第一是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才華,在管理上也存在很多問題。第二是政府的財務管理制度為展覽帶來了許多不便,無中生有地製造出各種困難。本來全世界對上海這個國際都市的期待,對它現代化管理水準的期待可以更高,但是由於財政的限制,讓它進展的不是很順利。我原本想這裡應該有一群老外在工作,這樣全世界各地人才才會被吸納過來。就像古根海姆有許多外國人都在裏面在打工。可是我們付的這點工資如何請老外來工作?上海缺這點錢嗎?

雅昌藝術網:目前,資金缺口解決了嗎?

邱志傑:還沒有,還存在很大缺口,當然已經進來了一部分,但還有很多項目的資金沒有到位。具體有多少現在還不清楚,我們會在中山公園計劃結束之後再進行統計。

雅昌藝術網:本屆上海雙年展是否達到了您預期設想的效果?

邱志傑:應該是達到了。當時做城市館只是想做七八個,後來一下子做了三十個,所以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文廣局説我們不僅僅是不辱使命,而且是創造的輝煌。外國人也非常滿意,群眾也非常滿意。

其實這一屆上海雙年展的影響遠不於此。它恰逢美術館的搬遷和轉型,它正在設計一個機制,所以它是否真正達到預期,還要看未來的雙年展。如果在以後幾屆的雙年展能把城市館發展成成熟的模式,那就證明這一屆開拓的新模式就已經達到了預期效果。

雅昌藝術網:在您的規劃中,上海雙年展將呈現怎樣的狀態?

邱志傑:我相信只要把城市館堅持做下去,上海雙年展就會沿著越來越開放的方向走下去。本屆上海雙年展的城市館做的非常成功,在國際上的反響也非常好,甚至有人覺得比美展還要好。因為全國美展邏輯嚴密,而城市館是屬於拼貼的,在城市館的佈置中,誰能想到柏林過去是德黑蘭,再轉過來是匹茲堡。這種生活本身拼貼出來的鮮活是任何策劃都做不到的。

如果我想上海雙年展如果再堅持做下去,一方面是需要在規模上加大,堅持滲透在城市各個空間,特別是在意識形態上,把它自己變成一個平臺,吸引到更多的藝術家前來參與,而不是我自己來操控整個項目,就像威尼斯一樣,它已經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平臺。

雅昌藝術網:作為總策展人,您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邱志傑:我結交了很多朋友。像博伊斯這樣的聯合策展人,還有很多藝術家,我打心眼裏是把他們當做我的老師來看待。我覺得能夠和優秀的藝術家一起工作是非常棒的事情。

雅昌藝術網:謝謝!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