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北京畫院美術館將舉辦黃賓虹、林散之、李可染藝術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22 13:42:11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春雨江南圖 李可染 68.5cm×46cm 1984年

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美術家協會、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美術館、北京畫院、李可染藝術基金會聯手策劃的“同源異彩——黃賓虹與林散之、李可染藝術展”將於2011年8月30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匯集了黃賓虹、林散之、李可染師徒三人不同時期的繪畫、書法作品110余件,分為 “遺貌取神”、“煙雲供養”、“功深學粹”和“成一家法”四個部分,力圖從繼承傳統、外師造化、學識涵養和風格創造四個角度,揭示中國畫發展衍變的內在規律。

黃賓虹是20世紀偉大的山水畫大師,其黑密厚重、渾厚華滋,傳統而又現代的山水畫風無論在生前還是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知音寥寥。直到上世紀90年代,黃賓虹的價值才漸漸突顯,隨之而來的是一股不可阻擋的熱潮。追隨者紛至遝來,可就在看似繁華的藝術景象背後,問題隨之浮現出來:在回歸傳統和學習借鑒黃賓虹的藝術時,未能洞悉黃賓虹繪畫的筆墨內核及精神內涵,僅僅停留于表面對筆墨語言和程式化形式的臨摹;對黃賓虹的理解也趨於片面,未能認識其藝術是建立在對中國藝術總體的認識和把握基礎上,是窮其一生追索筆墨語言和中國文化精神的結果;未能正確理解黃賓虹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一古老藝術命題的領悟,忽視了直面自然對藝術創作的重要性。上述種種,最終導致一些追隨者未能把握黃賓虹的藝術精髓,同時也未能解決如何將生活與筆墨變成自己的風格,終而自成一家。

黃賓虹吸收了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放眼於自然造化的大氣磅薄,站在本土文化立場,從傳統的內部尋找超越的動力。他的後繼者林散之、李可染則分別在書法和山水畫領域秉承了黃氏精髓,並做出進一步探索:林散之自師從黃賓虹後,不僅畫入其門,書亦得其法。他繼承了黃賓虹碑帖並舉的書法理論,又將其繪畫的筆墨方法引入到草書創作之中,開創了自己獨特的書風,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突破。李可染不僅參悟到其師層層積墨的繪畫技巧,汲取了黃賓虹對景寫生、師法造化的藝術途徑,以及渾厚華滋的審美意蘊,更重要的是他在新的形勢下發展了傳統山水畫,並自創一格。李可染將西畫的素描層次和逆光效果引入畫面,把素描因素與傳統筆墨最大限度地加以融合,從對景寫生發展到對景創作。此外,他還將寫生稿和寫生印象進行綜合加工,將寫實描繪變為抒情的寫意表現,使其山水畫創作出現了新的面貌。

從黃賓虹到林散之、李可染,我們看到了中國藝術世代傳承與延續的強大生命力,傳承的是中國藝術的精神,延續的是中國藝術的靈魂。因此,本次展覽並未止步于對黃賓虹筆墨圖式、風格表像上的展示和研究,而是從藝術傳承的角度,第一次將黃賓虹、林散之、李可染的藝術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展示黃賓虹如何集古之大成,成一家法;林散之、李可染如何承緒黃賓虹藝術的精髓,自創一格。他們遺貌取神的參悟古法,強調內心感悟的外師造化,窮其一生追求學問修養,錘練筆墨語言……同源於傳統,而自創新格,開宗立派,正如禪宗所謂“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這值得我們深思與借鑒。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