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的畫卷,凝固的詩篇——論呂俊傑和他的新文人壺

時間:2010-03-10 20:59:37 | 來源:藝術中國

 

文/ 陳明明

變幻飄渺的海市蜃樓,翩翩悠悠的紫雲江流,鬼斧神工的奇葩靈石,清新秀麗的江南風情……走進當代紫砂藝術家、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呂俊傑的紫砂世界,我們有如翻開浪漫奔放的李太白詩篇,又象面對瑰麗奇逸的張大千畫卷,會心會意,美不勝收。他以紫砂作丹青,氣韻灌注在手與泥的運動之中,摶砂如畫,寫意傳韻,紫砂土在其手裏神奇地化作為有生命的作品。

作為當代紫砂新文人壺運動的代表人物,呂俊傑立足於中國詩性文化之根基,以傳統尚意的美學思想為內核,以西方浪漫主義、人文主義美學思想為補充,創造出帶有濃郁詩性和韻律味的紫砂作品,反映當代人的審美理想與情趣,特別是他將中國傳統藝術審美中的意境美引入紫砂壺藝領域,使壺化作立體的畫、凝固的詩,創造出“壺止而意不盡”的藝術境界。

 

文人壺的回溯

談新文人壺之前,我們不妨先對文人壺的歷史作一番溯源。

托物言志寄情,是中國文人最喜歡的玩藝兒,莊周屈原已開端倪,他們筆下的大鵬腐鼠、香草美人即可見一斑。繪畫本是狀物寫真傳神,後來逐漸有人在畫面上寫幾個字題幾句詩,所謂“詩字粧點”,籍以豐富畫面內容,提高畫面境界,而發展到宋元時期,這種風氣益發熾烈,出現了所謂的“詩畫結合的變體奇跡”——雖然表現形式仍是“詩字粧點”,但這些畫家的筆墨,已非志在物象,而是“寫胸中的逸氣”,即與他們所畫的畫,所寫的字,所題的字,自標新義,自鑄偉辭,反映的主要是作者的詩情志氣,是其靈魂、人格、學養昇華。如此遂衍化成書畫界的新品種——文人畫,風行一時,影響後世。

與文人畫一樣,文人壺也是紫砂陶藝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其標誌一般認為是曼生壺的出現。

曼生壺的誕生,有其歷史必然性。紫砂壺藝自明代供春以來,至清代乾隆年間,已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紫砂壺藝創作中陸續出現了時大彬、徐友泉、陳鳴遠等一批有影響的藝人,他們不僅多才多藝,而且在主觀上積極探索紫砂壺藝,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以光素器、倣真器、筋紋器為代表的壺藝“一葉三脈”的形制體系已經形成。在這樣的基礎上,紫砂壺藝如何推陳出新,成為當時藝人們和紫砂陶藝愛好者所面臨的共同課題。由於當時絕大多數的紫砂藝人素養並不高,他們長期被籠罩在時大彬、李茂林、徐友泉、陳鳴遠等大家的光影之下,絕大多數藝人僅僅是戰戰兢兢地描摹前人所作,師授徒承,亦步亦趨,缺少創新意識,許多人從事紫砂壺藝製作僅僅是為了養家糊口,壺形、創作技藝等方面的發展甚少乃至停頓。少數藝人雖有心突破,但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也難成大氣。如當時乾隆年間社會長期處於昇平狀態,在整個社會的審美觀的影響下,陶瓷藝術的繁縟之風有所抬頭。這一時期紫砂壺的造型裝飾上出現了爐均釉等華麗裝飾,與紫砂陶的質樸無華的本質顯得不類。

紫砂壺藝的創新之路在哪?陳曼生應時而生,曼生壺順世而出。

曼生壺,是以清人陳曼生為首的文人群體,與紫砂藝人相結合而創造出的一種“文人壺”。其一般由陳曼生設計,楊彭年兄妹成型,再由陳曼生以及其諸友題字刻銘的壺,後世稱為曼生壺。曼生壺造型將自然現象──如“卻月”、“飲虹”、“橫雲”等,植物形態──瓜形、葫蘆等,實用器物──鈿盒、覆鬥、井欄、合鬥等,以及古代器物──石銚、天雞、鏡瓦等形態變化入壺,在壺的款式上創新,務求簡潔明快,特別是把紫砂壺藝與書法、印刻、銘文等藝術結合起來,而且壺銘文切茶、切水、切壺、切壺形,書畫精雅,與壺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充滿了文人雅趣。

 

1  2  3  4  5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