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曹玲娟:別讓資本綁架文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6-09 09:10:45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餐飲、重工、地産類企業紛紛並購影視公司。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先期宣佈,將首度試水“完片擔保”,探索影視金融産品合作新模式。馬雲的阿里巴巴甫一涉足影視産業已有人驚呼,中國電影産業已到了變革的分水嶺和更新換代的轉型期。一度被資本冷落的文化,一時間成為香餑餑。

文化與資本的關係,從沒像今天這般緊密相連。多年以來,人們都希望能為相對羸弱的文化産業插上資本的翅膀,借力飛翔。如今,資本競逐文化産業,雙方互動進入蜜月期,讓人期盼未來文化産業的爆髮式增長。

蜜月伊始,矛盾也開始凸顯。去年影視並購火力全開,卻被圈內人詬病為全年沒出一部大作品;上海音樂廳甫一與德國某音響品牌達成冠名協議,就被作曲家質疑為“出賣祖姓”;《功甫帖》的真偽之爭近日則上升到了法律層面,拍賣師季濤訴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員楊丹霞案已開庭。這場富商買家與文物專家之間的論戰,迄今真相不明、一地雞毛。鑒定一直被稱為有深不見底的“規則”,如今圍繞《功甫帖》的各種熙攘,讓人窺見資本在其中的強大話語權與爭執背後若隱若現的巨大利益糾葛。

對文化而言,資本意味著什麼?優秀文化産品的生産,需要強大的資本支撐。資本與文化産業的聯姻,有利於加速推動行業整合,提高産業層次與準入門檻,將小舢板迅速打造成大艦船甚至是跨界整合産業資源,引導文化産業向更成熟、更市場化的方向發展。這是資本最擅長的事,也是資本最核心的行業貢獻價值所在。從另一角度來説,資本發展到一定層級之後,同樣需要文化的提升。資本與文化的攜手同行,正是雙方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兩者並不對立,反而能互利互惠。

不是説有了資本,文化就一定能蓬勃發展,也不是簡單地堆積資本,就能打造出文化産業航母。資本的運作無法取代文化的積澱。資本解決不了一個行業的深層動力,也無法構成該行業的核心競爭力。要發展文化,還是必須苦修內功。“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或許能換來一時的精彩,但無法培育出厚重的文化土壤,形成切實的文化價值。在這一點上,國內電影市場中不少拉來鉅額投資卻換來慘澹票房的影片,便是先例。

不僅如此,在借力資本的同時,我們同樣不要忘了資本的出發點是什麼。資本以逐利為天性。典型的資本邏輯,是在商言商,實現更大的價值。資本主導的市場,鮮有討論思想價值、作品品質、歷史真偽,關心的是數字,在意的是利益。事實上,資本角逐文化産業,也是出於趨利的本性。倘若一味以資本的指揮棒來指導文化的發展,只會將文化的從容淡定捲入資本的漩渦中,資本的急功近利最終還能讓文化變味乃至變質。

別讓資本綁架了文化。文化是脆弱的存在,只有細心呵護,才能蹁躚成長。文化需要資本,卻又不能受制于資本。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將文化形容為“人類在社會裏所得一切的能力與習慣”。它是一個多樣而複雜的系統,不是簡單能以資本來加以解釋或代為運轉。資本與文化之間,註定只能相互影響、互為助力,決不能相互替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