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藝術圈遇見商業資本:沒那麼美麗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27 10:26:54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的一個藝術街區,美麗道畫廊的大門緊閉,看不到有人進出,辦公電話也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狀態。這是一家在藝術圈內已經小有名氣的新興連鎖畫廊,老闆沈桂林在涉嫌非法集資10億元出逃後日前被押解回國。當下正值國內各家畫廊面臨資金“年關”的時刻,沈桂林10億元鉅額債務背後,折射出藝術機構的資金鏈、經營模式等一系列問題,一時在藝術品市場激起了千層浪。

泡沫的破滅

腳踏政界、商界和藝術圈的沈桂林,有著眾多頭銜,而近兩年他在媒體曝光率最高的身份是知名連鎖畫廊機構美麗道董事長。據知情人士透露,他從上百位投資人那裏借來的鉅款,目的是放貸給企業或者擺闊等他用,所以此番事情發生後,不僅美麗道自身陷入一場生存和信譽危機,整個藝術圈也掀起了軒然大波。

據悉,上海美麗道因為沈桂林所佔的股份很少,所以其運營沒有受到太多影響,目前還可以籌備展覽,不過未來“上海美麗道”的名字是否沿用,也是個未知數。由於北京美麗道的法人代表和大股東都是沈桂林,因此北京美麗道在這次事件中受到了最嚴重也是最直接的影響。

在沈桂林“失蹤”後,北京美麗道藝術中心的20多名員工大部分都已經放假休息,而在去年12月上旬之前,北京美麗道還跟往常一樣運營著,包括員工工資都已正常發放,12月的場地租金也已繳納完。

北京美麗道藝術中心CEO汪頻對外界表示,對於北京美麗道藝術中心的未來,他們已經籌備了兩套方案:一是已經有其他投資人對畫廊感興趣,打算將畫廊接手,包括場地與人員;二是上海美麗道的幾大股東也有可能把北京美麗道收購,至於未來是否繼續用“美麗道”這個名字還不確定。

在2012年,當時北京的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該中心的資助人高平在西班牙警方打擊黑社會洗錢組織中被捕。由於高平旗下的西班牙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與伊比利亞有著長期的合作,因此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隨即陷入了輿論的漩渦。不過,在藝術中心負責人夏季風的努力下,伊比利亞順利完成轉型,2013年2月更名為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從非營利機構轉型成為商業畫廊,從西班牙藝術基金會與國內藝術中心的雙軌制轉型成為單一結構。

有媒體認為,沈桂林案件是藝術大資金的敗逃,類似“美麗道”的個案仍會不斷上演,大規模商業資本進入藝術品市場,一旦銷售不能同步跟上,資金鏈就會吃緊,危機出現時,商業資本便會“閃離”。

“美麗道的模式本質上是資本融資工具,並不是在做全産業,超級畫廊只是一個資本層面拋出來的概念,在模式上並沒有新的創建和突破,所以這種模式只是一個美麗的幌子罷了,背後的目的是以此獲得虛假的社會聲譽,説到底是為了融資服務。”藝評人陳曉峰表示,如果大家都以藝術做幌子來做資本遊戲,這是整個行業的悲哀。

虛擬的資金鏈

每逢年底都是一些畫廊的“年關”時刻。“每個畫廊都有資金鏈的問題,到了年底,同藝術家結算、運輸費用等,年關就是難關。”798一家大畫廊的老闆無奈地説,做一次展覽想把成本收回來是很不容易的。他算了一筆賬,年輕藝術家作品價位並不是很高,做一次展覽也展不了多少件作品,10幅作品就相當多了,全部賣掉也就100多萬,一個空間每月的支出成本至少在30萬元左右,兩個月的展覽就要60萬元,另外還有材料費、布展和宣傳、畫冊等支出,一場展覽下來要100多萬元,何況作品銷售收入還要返還一半給藝術家。

而在798,有的畫廊雖然還沒到關門歇業的地步,但畫已積壓了很多,資金也出了問題,只能想辦法節電節流、節衣縮食過日子了。但是如果一個月都沒賣出任何畫作,長此以往恐怕撐不過半年。同一個藝術區裏,各家畫廊都對彼此的情況略有了解,資金鏈斷裂、藝術品堆積滯銷、畫廊關門或者轉讓的消息,已經成為圈內半公開的秘密。

大筆的資金無疑是任何一家畫廊都渴望的事情,實際上,畫廊業、拍賣業並不缺錢。近幾年,藝術圈一直吸引著大量的民間資本進入。“藝術品的民間投資熱情一直很高,中國社會可供民間財富流通和投資的渠道非常有限,除了地産、股票和基金這些高風險的投資之外,就是和藝術品相關的收藏投資領域,每年都有大量的資金進進出出,而這個領域的回報率也是巨大的。”陳曉峰説。

另一方面,藝術品的增值屬性比較大,公眾的形象分比較高,所以很多投機商人會借此抄近路。他們能夠迅速地通過藝術文化元素建立一個廣泛的人脈體系和社會聲譽,由此獲得一個特殊的“魅力場”和説服力的社會行銷資本,而背後卻是資本層面的“暗度陳倉”。

陳曉峰認為,當前很多畫廊的鋪張模式和運營觀念是落後的,甚至在這個行業根本沒有太多成功的案例,一旦沒有真正的買家,其資金鏈就會斷裂。他更傾向於大畫廊應該“輕公司”化,壓縮庫存量,不能像商業公司那樣大張旗鼓,而是需要建立特色的渠道和跨界的圈子平臺,以確保運營正常。

商業資本是把雙刃劍

2013年5月,百雅軒798藝術中心遭遇員工門口拉橫幅討薪,之前百雅軒已關閉上海一家畫廊、香港一家畫廊,這距離著名投資機構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對其注資6000萬元購入股份,只有一年多的時間。這次資本合作曾在藝術圈廣為流傳,並讓百雅軒引來不少同行羨慕的眼光,不曾想卻是如此結果。

藝術機構對大資本都有天生好感,但是又準備不足。“國內的畫廊運營還是典型的中餐式做法,急火煎炒烹炸。運動式、全民式,用做房地産的衡度去做藝術産業,投資商還不如去做煎餅果子連鎖店,單純資金回報會來得快些。”一位藝術愛好者在微網志上評價道。

“商業資本和藝術品市場的矛盾是天然的,商業資本運作特徵是短平快,藝術市場需要一個長期跟蹤和培育的過程,這當中有一個‘時間差’的認知,用商業化模板來運作藝術品,以此迅速産生資本層面的‘化學反應’,投資人當初並沒有完全想到。”陳曉峰認為,百雅軒和IDG聯手失敗就是一個最典型的案例。

在這些經驗教訓背後,應該注意到,藝術品市場並沒有建立起一個藝術品商業模式。陳曉峰認為,藝術品商業模式取決於幾個因素,一是有沒有終端的需求渠道,即收藏群體在哪?他設想畫廊業完全可以做成“私人定制”版,如果有需求了,就做大的模式,如果沒有需求,可以像小米手機那樣採取預售的辦法。

“其中藝術機構經營者的眼光和判斷力非常重要,選擇的藝術作品如何能夠增值,成為一個學術現象,而不只是為賣畫而賣畫,也就是是否能真的調動資源幫助藝術家成長,以此讓買家能夠有收穫,讓買家推薦好朋友,就像淘寶、微信一樣,分享給自己圈子的人,進行多次開發。”陳曉峰提醒人們,畫廊業在今天的背景下需要找到自己獨特的存在價值和渠道,否則進入這個領域必須三思。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