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陳履生:博物館不僅僅是做展覽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20 14:02:05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繼今年4月26日首次開辦夜場之後,中國國家博物館在5月3日、10日、18日3天再次開設夜場展覽,讓熱愛藝術的觀眾大飽眼福。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應邀做客人民日報、人民網《文化講壇》欄目,暢談“奇妙夜”背後的博物館。

名展、夜場、週末日,多種機會讓人踏進博物館

國博自開辦夜場以來,已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和認同。博物館開夜場在世界範圍內並不新鮮,但對國博來説,這次是邁出了重要一步。

“博物館的奇妙夜”是國博的主打口號,希望觀眾借此機會走進博物館。大家選擇夜場,不僅能欣賞藝術品,也能欣賞到夜色下的國博建築之美。這一次的“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50週年特展”,每天都有1000多人參觀,展廳人滿為患。為了讓觀眾能靜心觀展,也為疏導人流,國博一直在籌備夜場。對於近20萬平方米麵積的大館來説,開夜場有相當難度。經過4次實地演習,投入100多位工作人員,國博為以後夜場的開放積累了不少經驗。

在這次嘗試的基礎上,國博下一步考慮會如何使夜場常態化、制度化。博物館的管理運營是專門學問,牽扯到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而國博作為文化地標和文化窗口,有責任和義務去儘量滿足社會和公眾不斷提出的需求,因此,夜場僅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舉措之一,我們還會有其他舉措。

時代在發展,對於博物館來説,機會和挑戰並存。如何把博物館管理好、運營好,更好地為公眾服務?我們在收藏、展覽、研究、公共教育、對外交流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國博自2011年新館改擴建後,對外交流越來越廣泛,其承擔的公共職能已遠超一般博物館,在外交、國務活動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這次為了紀念中法建交50週年,我們在法國總統奧朗德的提議下舉辦了特展,體現出文化在外交領域的特別助推力。

微網志、微信、二維碼,新技術讓觀眾看熱鬧更看門道

這次特展,包括盧浮宮、奧賽、蓬皮杜、凡爾賽、畢加索等5家著名博物館聯合拿出國寶來中國辦展,這在法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10件展品,跨越法國藝術史500年發展歷程,更完美體現了藝術與時代的關係。

對專業人士來説,一看作品清單就會很震撼。像雷諾阿的《煎餅磨坊的舞會》,是一位美國學者撰寫的19世紀歐洲繪畫史的封面畫作。一些觀眾對西方藝術不太了解,對這5家博物館、8位畫家、10幅作品也缺少足夠認知。怎樣拉近作品與觀眾的距離?

我們認為,在滿足觀眾的需求方面,要兼顧不同的文化層次和不同的需求。在國博展廳中,活躍著一支由專業人士和志願者組成的100多人的講解員隊伍。登陸國博的官方網站、微網志、微信,就能看到藝術品的詳細介紹。除了展廳裏的大螢幕,作品周邊也有相關介紹。值得一提的是,在辦展前期國博就考慮利用新技術輔助展覽。現在國博絕大多數展廳都新增了二維碼導覽系統。用手機掃一掃展品旁邊的二維碼,就能得到作品圖片和詳細的文字説明、語音介紹。現在微網志、微信比較發達,有些觀眾希望把自己看到的東西跟他人分享,掃下來的展品圖片遠比觀眾自己拍的清楚很多。

除了推介新展,國博還加強與觀眾的互動,如組織專題講座等。

研究、交流、公共教育,博物館不僅僅是做展覽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的確,藏品是博物館的立館之基。國博有120萬件藏品,但沒有外國收藏,都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遺存。

為彌補外國藏品不足的缺憾,國博一直引進資源、加大與外界的交流。一方面充分利用本館藏品,策劃不同主題、專題的陳列;一方面做啟蒙藝術,與國外合作辦展,包括地中海文明、印加文明等。國博希望把世界各國優秀文明的成果,都引入中國,讓國內觀眾不需要辦簽證、買機票、長途跋涉,就能看到世界各國的文明精華。這些,是藏品與觀眾的交流。另外,藏品還能建立國與國、館與館之間的交流,利用展覽實現中外文化交往,也具有特別意義。

引進的過程,其實也是在藏品保護、展覽策劃等方面不斷學習的過程。外界評價,國博這幾年的展覽做得越來越精緻、越來越好看,我們的團隊應該説非常努力,他們好學的精神讓外國同仁都感到意外。説實話,中國很多博物館還處於比較低層級的發展時期,不管是展覽還是藏品保護、研究、公共教育等方面,整體上都有待提高。

近些年,隨著收藏市場的興起,民辦博物館也熱起來。對於建立民辦博物館的人,需要有人不斷提醒:博物館不是一個私人展示館,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應該具有完善的博物館功能——除了展覽,對藏品的鑒定和研究、交流、公共教育也必不可少。博物館是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是成年人的終身課堂,不管是民辦還是國有,如果一個博物館不能對城市、對公民産生影響,就不能算是一個好的博物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