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劉勇:博物館應發揮文化傳承功能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17 14:22:27 | 文章來源: 深圳商報

2013年,冀寶齋博物館名聲大噪,其原因不是藏品珍奇少見,而是藏品竟全是假冒偽劣之作,作家馬伯庸繪聲繪色描寫所見所聞,雍正年間的“金陵十二釵”、元代“十二生肖”等,看得人眼珠子都要掉在了地上。

據《民辦博物館規範化建設評估報告》課題組介紹,僅有一成博物館合格,文物真假存疑。當下民辦博物館良莠不齊,根源不在於缺乏投入、不在於法規的不完善、不在於國家是否扶持,而在於創辦者、管理者缺乏對文化、文物的敬畏珍惜之情。

盛世收藏,亂世黃金。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收藏越來越受人重視,熱錢涌入,各種拍賣會拍價屢創新高,億元以上的藏品司空見慣。然而,細細考究之下,竟然是當代藝術家比歷代名家的畫作值錢,齊白石的畫拍出億元,真偽未定的黃庭堅《砥柱銘》也是億元,即使有千雙慧眼,也難以分辨出好壞。縱然説藝術無價,但水準仍有高下之分。當大量炒家為了自己利益不斷抬高某位作家的價格時,市場也會被擾亂,而真正有傳世價值的文物就不會現身。

藏品之源既不是清泉,匯集藏品的博物館也像個池子,乾淨不到哪去。故宮博物院被指藏品被盜,許多博物館藏品腐蝕損毀,藏品一入館,便永不見天日,失了文物應有的教育功能。國家級博物館管理尚猶如此,更何況管理條件更等而下之的民辦博物館呢?

民辦博物館創辦的初衷,既有真心想保存古物、為傳承盡力的;也有炫富洗錢的。創辦者、管理者的文化程度不高,以至於一些民辦博物館偏于現代微雕、書畫、手工器物的層面,雖經努力,卻沒有達到傳播文化的層面,經常鬧出大笑話。當我們把目光擺脫金錢的局限,向前賢學習時,便能找到一條新的路子。

為保存文物精品、傳承文化盡力的大收藏家,當首推張伯駒先生。張伯駒詩書畫造詣不凡,而對文物情有獨鍾,不惜一擲千金。當初僅為愛好,曾買下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平復帖》、傳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遊春圖》、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上陽臺貼》等,自己沉浸其中,著有《叢碧書畫錄》,匯總所藏的歷代名家書畫,為後人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使藏品得到更好的保存、利用,張先生把書畫捐獻給國家,當時有人估計便有億元之巨,今日更是價值連城。張先生之收藏,不是為了個人一己之私利,而是為了保存與傳承中華文化,赤子之心,天人共鑒。

建於明代的天一閣,是最大的民間藏書樓,藏書達7萬餘冊。樓主范欽建立了嚴格的藏書管理制度,“代不分書、書不出閣”,對書籍的重視程度無以復加。到了後代的開明子孫,准許一些真正的大學者如黃宗羲等登樓觀書,將書目編寫流通,促進了學術的發展。後來兵火戰亂,書籍喪失,范氏子孫又多方尋找追回,以不墜先人的遺願。因為天一閣的地位與影響,許多藏書家捐書入閣,不斷充實閣藏,而登樓觀書,更是成為文人學者的一種榮譽。

博物館之藏,自然要以金錢為基礎,但如果缺乏才情、缺乏風雅之意,那就會變成陳列館,欲以己之昏昏,使觀眾得到教益,無疑是緣木求魚、水中撈月。民辦博物館倒不著急規範化、標準化,而提高國辦博物館藏品的使用率、深入發掘藏品的文化價值、提高管理水準,讓大家能夠學習傳統文化的好處,才是當務之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