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鄭勤硯:愛上博物館是一種生活方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18 15:52:00 | 文章來源: cafa.com.cn

“中國近年來建造並向民眾免費開放了很多大型的博物館,但是我不知道這些博物館裏面將放些什麼,這些博物館是否能彰顯其教育價值。”當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訪問學者時,一位資深的博物館美術教育專家曾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很坦率地説,這正是目前中國的博物館及其博物館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毋庸置疑,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古根海姆博物館及法國的盧浮宮、奧賽等眾多博物館都擁有來自全世界的奇珍異寶,其數量之大、精品之多常常令人嘆為觀止。姑且不談這些“掠奪”來的藏品其道義及其文化身份問題,當我們徜徉在人類積累於此的燦爛文明、輝煌歷程中時,你所受到的教育是來自於全身心的。

博物館和美術館在結構轉型的社會背景裏,它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邁向真正的公共性。首先,應該凸現美術館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識傳播功能。17至18世紀,美術館的起源很大程度是因為西方宮廷貴族和教會的藏品向公眾的開放,這種開放真正的背景是平等主義。到了18世紀,盧浮宮的開放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實現,它的哲學背景就是平等主義加上民主思潮和啟蒙運動的教育功能。在美國早期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中,博物館和美術館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有可能取代宗教機構,成為幫助新移民建立家庭與社會的價值的重要紐帶。所以美術館在一個國家可以成為文化成就的象徵,成為精神價值的象徵系統。

歐洲的近代博物館是收藏的産物,美國博物館最初是仿傚歐洲博物館建立起來的,但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並創造了諸多“世界之最”。例如: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是世界上第一家專門面向兒童的博物館(1899年),賓夕法尼亞博物館是世界上最早開辦博物館培訓課程的博物館(1908年),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是世界上第一家設立講解員的博物館,伊利諾伊大學的克蘭勒特藝術館是全世界第一家在國際網際網路上建立網站的博物館。不難發現,美國博物館的這些“世界之最”都與教育有關。而且號稱“世界最大的博物館系統”的史密森尼研究院國立博物館群在國際網際網路上統一以“edu”(教育)為尾碼。

1880年美國學者詹金斯在其《博物館之功能》一書中明確指出:博物館應成為普通人的教育場所。1906年美國博物館協會成立時就宣言“博物館應成為民眾的大學”。1990年,美國博物館協會在解釋博物館的定義時,將“教育”與“為公眾服務”並列視為博物館的核心要素。美國博物館協會的首席執行官小愛德華·埃博認為:“博物館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實上教育已經成為博物館服務的基石。”

由於美國長期以來十分重視藝術教育,例如:哈佛大學從很早開始就要求其政治、法律、商業等專業的學生必須選修音樂、藝術、文學等限制性選修課,使其畢業生無論從事政治、法律還是商業,均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他們不僅經常在博物館的氛圍中受到熏染,而且構建起了自我鑒賞作品的方法。不僅如此,美國的絕大部分博物館和美術館都有著力量強大的教育部門。這些教育部除了擁有固定的有著高學歷的教育及藝術史論背景的教育人員,同時還擁有一隻龐大的義工團隊。教育部的導賞員會針對不同的人群和對象運用不同的作品闡釋及解説方法。除此之外,博物館和美術館還積極地與學校、社區合作,構建一些美術教育課程,提供相應的體驗場所和學習空間。

事實上,當代美國博物館不僅是收藏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學術中心,還是休閒中心和娛樂中心。《華盛頓郵報》稱:當代美國的博物館已經成為“新的城市廣場”,舉辦從爵士音樂會到教育研討會的各種活動,沒有任何別的場所能像今天的博物館一樣把各種不同的人聚集到一起。逛博物館成為華盛頓居民的一大休閒習慣,每到節假日,國會山附近的各大博物館遊人如織,熱鬧非凡。

美國博物館對兒童的重視獲得了豐碩的回報,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民教育思想,從小培養了國民的創新意識,而且許多博物館的捐贈者都是從小經常去博物館並對博物館擁有美好回憶的人。

有人説“愛上博物館,就是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不知道,中國離這一步還有多遙遠?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