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書法傳統,不單是提升書法家的人文修養,對於提升全社會的國民素質,端正社會風氣,提高全民人文修養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我們現在都在講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個大傳統,書法傳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書法傳統,一是書法的藝術美。書法不僅僅是生活資訊的記錄與傳遞,同時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二是書法的精神美。書法反映了書寫者的個性氣質和人文情懷。
漢字的形成過程充分表現出我們中華民族先民的偉大智慧。這種智慧表現為高度的抽象審美能力。早期的文字有很濃的畫意,後來越來越簡練、概括。最初的字形是一種不規則的象形形態,逐漸變得越來越規範化,濃縮到一個小方塊裏去。
如果沒有美妙的書法,漢字只是一種乾巴巴的、很單調的符號的話,也生存不到今天。從漢字書法當中,可以感受到高度的美感,使精神得到愉悅,享受到樂趣,所以才捨棄不掉。
書法的精神美有賴於我們的自覺修為。我們在欣賞一件作品的時候,眼睛看到、傳入大腦的是形式、技巧上的表現,深一層就是心靈的感受和體悟。對一幅作品所蘊含的氣息、情調、意境産生感受,與作者的心靈溝通。心靈的感悟必須依託于形式本體的表現,依賴於藝術美而存在,藝術美的深層內蘊則是精神美。這要通過作者的自覺修為而實現。
人從識字以後,逐步地讀一些經典的詩文,讀哲學、倫理等各個方面的著作,接受書中的思想理念,轉化為自己做人處世的準則,滲透到筆墨中去,通過書法的氣、勢和用筆、結體、章法、墨法的表現産生的韻味顯露出來。這裡面體現的是高雅、低俗還是平庸,達到什麼樣的思想、精神高度,這是瞞不過去的,在筆墨裏面必然有所反映,這是可以感受到的。寫字過程中心存雜念的人,他的書法運筆的過程、氣韻是不暢的、彆扭的,達不到自然的流露和真誠的表現。因為他的腦袋裏始終在想著如何表現,不可能達到自然狀態,如此境界就不可能高。所以説“修為”二字很重要。
我們講的人文修養、人格修煉、綜合素養,有賴於自覺修為。“書如其人”,歷史上很多書法水準頗高的人因為人品不行,其書法獲得的評價不高,就是受到這種道德觀念的影響。重視這種道德觀念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如果否定了這一點,這個社會就很可怕了。所以我們現在必須提倡,書法家和廣大書法愛好者,學書法也要學做人,從學書法中學做人。
人文修養的高度決定了書法作品的審美高度。這種高雅品位是靠“養”出來的。好比我們燉高湯要用文火燉,急於求成是不行的。有歷史責任感的文藝家、官員、學者尤其要注意這個問題。學書法是為了什麼?為了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養成我們的高雅品位、高雅的人文情懷。我們看到某些作家、文人,他們不是書法家,寫的字從表現形式和筆墨技巧方面存在著明顯的毛病、瑕疵,這一點不如書法家,但是書法家往往在情調、氣息、那種透人心脾的清氣上面比不過這些作家、文人,因為他們讀書多。他們多少年來在作詩、作文、觀察生活、提煉作品,用他的作品倡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他們的思想境界反映在書法的筆墨氣息中。
發揚書法傳統在我們當代,不單是提升書法家的人文修養,對於提升全社會的國民素質,端正社會風氣,提高全民人文修養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我們過去常聽老前輩林散之先生、高二適先生、啟功先生等談讀書,反映了老一輩文藝家對於提高自己人文修養的自覺性,抱有很高的社會責任感,所以經常提醒年輕人要多讀書。多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人文修養。讀書,不是簡單的讀,而是研讀。胸無點墨氣質就不會變化!有人批評“當今書法家沒文化”,這句話失之絕對、簡單,但是也反映出現在有些書法家不重視讀書,不自覺修為,所以導致書法作品的精神內蘊淺薄,流於形式上的炫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