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趙勇:美術教育更該“因材施教”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08 13:58:42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近日,流行于網路的一則熱帖“我是美術生”,道出了我國每年數十萬的美術學子求學的辛酸經歷,這是對社會上存在的對美術生的誤解和自身困惑的申訴。

當代我國社會對文化的需求現狀令人擔憂,社會沒有達成的對美術內涵的普及,致使美術專業的學生,很多進入大學以後顯得不知所措。學什麼,到底為什麼學?成為一些美術專業孩子面前的最大困惑。他們對美術的興趣從開始學習就未得到明確的定位,美術專業的教學方式單一,往往脫離不了灌輸模式,本應興趣十足的專業,變得枯燥而乏味。

學習的興趣是建立在對某一學科的認知基礎上的,這種興趣的建立首先要尊重學生的選擇。美術作品的産生是建立於創作者的心理所需和心理表達基礎上的,這就要求我們要尊重孩子質樸、真誠的表述,不要在畫面中總是追求像不像、對不對這類帶有家長或老師個人情感的評判,讓學生先從自我的情感理解看待事物,尊重他的選擇,並鼓勵他去延續自己的創造力。在美術創作領域有一個最淺顯的道理,就是大師和畫匠的區別。從古至今能夠被界定為藝術大師的人,在其創作領域都具有高度的獨創性,這種獨創性標誌著開啟了一個時代美術創作的方向。可見,他的創造是具備獨我性的,而且這種創造是別人不可模倣的,每個個體的人的創造力是不同的,所以,在孩提階段就應保護和發掘每個孩子獨有的創造力。

在美術的學習過程中,不要只單一學習某一種繪畫技巧,應更多地側重對美術規律的學習,感悟個人適合用什麼樣的語言表達自己對藝術的感覺,學生的思維此時應是開放式的,不應單獨從應試角度強化和規範學生的創造性思路。應先讓他們懂得藝術創造的真諦,了解如何創造藝術,用審美情趣去看待藝術。在感受自然的同時,學生應動手去觸碰和選擇能夠再現其靈感的繪畫手段,再現出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作品。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確美術的存在方式、涵蓋文化的推廣方式、品牌與藝術家,明確藝術主題與社會元素的聯繫等多元主題並置的重要環節,提升藝術獨創性效應在社會中推廣的方式。

美術作品的産生偏重於感性,單靠書本上的知識、概念,不足以確立一個學苗成材的動機。在兒童少年期的教育課程中,應建立較完善的藝術普及課程,不要在少年時期形成拿起畫筆的目標就是為了考試的單一局面,這也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基礎之一。應大量推廣生動、淺顯、易於動手的創造方式,讓兒童想像的魅力再現于他們的作品中。還可根據學生所處的地域,發掘地域文化中美術的特徵,進行與實際相結合的美術普及化教育。

文\趙勇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