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美術教育需要給孩子“畫不像”的自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2-20 15:50:31 | 文章來源: 包頭新聞網

“知識”可以教,但“創造”不能教,創造是一種無中生有,不能教也無法學,創造是一種天生的才情,幼兒從一歲開始就能塗鴉了,此時他需要的不是“教”,而是可供自由發揮才情與想像的寬廣空間,親自去體驗。

藝術雖然不能教,但美感的培育與色彩認知則是需要教導與不斷練習的。要培育美感及對色彩認知,最好的方式是拜大自然為師,以原野山林的自然原色,作為認識色彩的第一步。

成人總以為從嬰兒房到幼兒園,都需以高彩度的亮色系或是各種顏色鮮艷的卡通人物,才能吸引幼兒注意,其實,每天浸泡在這樣一個混色染缸中,卻會造成孩子對色調的無感與錯感。不少幼兒的畫,線條描繪力很強,但色彩卻多而雜,顯示出對色彩的感應度極有待開發與練習,要知道色彩智慧並不一定隨著年齡增進,而需要不斷地練習與培養。

畫得“像”,並不是美術教育的目的。繪畫在於滿足幼兒塗鴉的慾望與本能,讓他養成獨立創造的習慣,並且勇於表達自我。借由不同體裁的創作與形、色運用,開發生命的美感經驗。

正確的美育觀念,才能保護孩子珍貴的原創性,在升學主義下成長的父母與教師,太過分于成果導向,並對技巧性過度需求,只求畫得“像”,卻忽略了最珍貴的“原創性”。

父母與老師在提供環境與材料之外,最大的功能是“引導”,雖然幼兒沒有開發的視覺對週遭漫不經心,但已經有內在的吸收心智;透過繪畫,養成觀察與聯想。創造力不能直接給予,要從內在點燃,成人應該珍惜幼兒的原創自由,打破“畫得像,才是畫得好”的迷思,還給孩子自由塗鴉的創作自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