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邱振中:變與不變的中國書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14 14:26:29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書法研究與創作的進展

當我們把可能性變為現實時,才會改變書法在當代文化中的作用。

最近三十年,書法理論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哲學家、藝術批評家夏可君説:“對書法的視覺因素的分析以及在表現機制、發生機制、文化性質、歷史沿革等諸多方面的闡釋已經獲得重要進展。它們為真正立足於中國文化與中國傳統的當代藝術的誕生做好了準備。書寫之道已經找到了轉化的契機。”

這裡涉及對書法認識的諸多方面。

當代藝術理論的發展,有著自身的規律。20世紀以來,藝術理論從風格研究到視覺形式研究,再到文化闡釋,到圖形與語言、哲學以及各種現代學科的關係等,這裡有著一種內在的邏輯。

書法理論中,宗白華30年代對書法的論述是最早一批重要著作,熊秉明在70年代末寫出了一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80年代葉秀山對書法性質的描述等,為書法理論新時代的開篇。

接下來的工作,必須回到對現象超乎所有陳述的發掘、考察,然後逐步推進對書法的思考。考察大致按以下順序進行:首先是對視覺形式的研究,其次是對表現機制及內涵的研究;接下來是書法起源的研究,在認識論、思維方式上尋找書法的起源,尤其是通過追究書法與語言的關係,打通書法思考與當代學術的通路;在對書法的文化性質的研究中提出“泛化”的概念,討論中國藝術中的文化理想、修養的作用。此後由書法而引向有關文化機制的思考:書法文獻中所反映的陳述機制研究(研究圖形—語言關係之前必須做好);由對書法而生發的對文化理論的思考,如由“形神關係”的討論而得出古今命題轉換的若干原則。

書法實現了自己的邏輯轉換。

在這些課題中,許多是書法領域從未被提出的,有些是藝術領域從未提出的,也有些是整個人文領域沒有提出過的。在藝術、人文領域已經討論過的問題中,書法理論給出自己進一步的回答。

例如對視覺形式的分析,康定斯基的《點線面》是奠基之作,但書法理論補充了對線的內部運動的分析,線條內部運動的分析成為深入傳統同時加以重新組織的關鍵。分析方式的尋求,成為理論的核心之點。書法理論由此確立了一系列對線進行深入分析的原則和方法,從而把藝術作品的形式分析推進到一個新的水準。

比較文學專家趙毅衡在談到現代書法理論中對古代書論“陳述方式”的研究時説:“關於"陳述方式"的討論,振聾發聵,開闢了全新境界,實際上解決如何理解傳統詩學,甚至哲學的全新路子。”

由於書法的廣泛參與,使得每一位書寫經驗或書法理論的陳述者同時又是一位漢字的使用者—書寫者,也使得每一位漢字的使用者—書寫者也都是書法文獻的閱讀者。每一位認識漢字的人都具有使用和書寫的經驗,這種身份的重合,使書寫的經驗成為所有人通過文本來進行溝通的心理基礎,因此人們從不提出改善陳述的要求。這使得書法文獻中的陳述方式始終得不到改進的機會。

這種陳述的結構不僅反映在古代書論中,它與中國其他各種傳統文本的陳述方式密切相關。

用語言分析的方法來處理中國文獻,使我們獲得許多新的重要的認識。

此外,在其他方面提出的關於中國藝術、中國文化的問題,涉及中國文化的深層機制。過去人們認為書法只是“弘揚”的問題,根本無法進入當代學術的語境中,但是今天這種情況已經開始改變。

這些結論的獲得,首先是對書法現象重新審視的結果。例如書法文本中的“最低限度陳述”、書法社會性中的“泛化”、書法作品中的“軸線”“外部空間”“綴合系統”等,過去從不曾進入人們的視野。

深入書法現象尤其困難。書寫的日用性質使人們從來想不到對它去進行精細的審視;此外,書法中傳統的言説方式,隱含著一個觀察系統和一個陳述系統,沿用千百年,幾乎沒有人察覺到它有什麼不便、不足,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書法這樣一個文化場域,如何在已把握的所有現象之上深入若干層面,關鍵在於強烈的懷疑精神以及探究到底的決心。一旦感覺到對象的微小異常,則在感覺的引導下,堅持探尋引發感覺的細節,直到從來未曾到達之處。沒有這種發現,一切現代思考不可能發生。

其次,是這些現象與當代思想接點的建立。如書法與語言學、語言哲學的關係,書法與日常書寫的關係,都成為開拓書法視野的關鍵。用現代學術的語匯(如系統論、控制論等)套用在一個領域的現象之上,是20世紀80-90年代時髦的做法,與真正的學術無關。書法與當代學術的接點,特別難以發現,因為現代理論建立時所憑藉的現象,基本上與書法無關,看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很難用來解釋書法。如何在兩個相距遙遠的事物間建立聯繫,成為一件需要智慧和想像力的事情。

這種發現意義重大。一個接點便是一扇門、一條通衢。只有到這個時候,“視野”、“胸襟”才不是一句空話。

今天,書法已經從一個與日用、愛好、修養有關的文化領域轉化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當代學科。書法不僅能夠把對中國藝術的研究引向深入,還能夠為中國文化機制的思考作出貢獻。二十世紀的“語言轉向”成為思想界最重要的標誌,接下來,如果對語言討論的深入不可避免會與圖形、意義的闡釋交會,書法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人文學科最重要的生長點—沒有哪一個領域像書法這樣,在幾千年裏把這些領域糅合成一個密合無間的整體。

很多年來,人們一直擔心書法文化的衰落,書法理論只是在一個很小的範圍裏被關注,不過工作一直沒有停下。書法在這種推進中,由一種“傳承”的憂慮變成一種“發現”的源頭。

創作是書法當代命運的另一面。我們來看看書法創作的進展。

與書法有關的創作分三類:第一類是傳統風格書法作品;第二類是現代風格書法作品;第三類是源自書法的藝術作品。

第一類作品是延續傳統樣式的創作,第二類是樣式與傳統風格不同的書寫文字的作品,第三類已經沒有文字或有文字但沒有書寫程式。

人們普遍認為傳統風格的書法創作在今天已經不再那麼重要。具體地説,一是不可能真正深入傳統書法的核心,在創作上與古人比肩而立;二是不可能在前人所創造的傑作之後繼續高水準的創作,續寫這部精彩的歷史;三是不可能運用書法史所積累的豐富技巧創造出在當代藝術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他們認為,這是書法所處的、難以改變的處境。

與此相對立的是一個“可能的世界”。剛才所説的那三點都是有可能做到的。例如,林散之在筆法這樣一個已經被認為決不可能有創新的技法的情況下,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拖泥帶水”的筆法。在草書的空間構成上,前人是以單字書寫為基礎,然後把單字連接而組成作品,但是今天的草書創作中已經開創了另一種空間結構:把單字中被分割的單位空間重新加以組織,從而形成草書空間的新局面。

第二類作品在題材、構成方式和含義上已經得到很大的拓展。經過二十餘年的審視,這一類作品中的優秀之作,已經被認為是當代藝術創作的重要收穫。

第三類作品打開了一個廣闊的天地。這裡所包含的可能性幾乎是無限的。千百年來書法中所積累的作品和觀念,可以為當代藝術提供豐富的靈感。

當代藝術中,文字與書寫類作品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它親切、隨意、生動,文字的含義還能隨時溢出畫面,影響觀眾,因此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人們認為,書法要實現突破,帶來創作上真正的收穫,必須包含這樣三點:把握傳統、融入新要素、重新展開。

“對傳統整個精髓的提煉與壓縮”,“乃是面對傳統的浩大,必須找到一種自己獨有的壓縮技術,把傳統的精華通過一種新的技術壓縮或還原為基本的要素”,它“並非傳統的直接提取”,而是動用現代智慧的整合與昇華;隨後再重新展開,“這個再度展開是當代性的,是與當下的日常性與技術性相關,是經過轉換了的書寫性”。在這一道路上,已經開始出現“偉大的作品”。

書法在為當代藝術而努力。其中如空間的創造與線條控制方式的重大進展,現代題材的拓展,傳統觀念與現代構圖的融合,以及從書齋、展廳走向公共藝術等。

書法能否成為當代藝術重要的支點,進而為世界當代藝術貢獻中國的智慧,取決於我們對書法認識的不斷深入,以及如何把它們與想像力糅合在一起,不斷創作出傑出的作品。

書法作為“修養”的一面肯定會長久地保持下去。書法作為日常書寫工具的一面被淡化,但作為藝術的、哲學的一面卻被提升。

書法的文化功能正在發生改變。

在這種功能的轉換中,深入傳統成為基礎性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書法保持其活力,書法才不致失去它的意義。書法才能被接續、拓展。傳統獲得了鮮活的生命,不論在形態上還是在精神上,既與過往息息相關,又不斷獲得新生的觸機。

一個新的書法的時代已經來臨。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