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巫鴻:中國還沒有世界性的美術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18 09:30:17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記者:您以前寫過一篇關於美術館的文章,您説過,雖然自1960年代以來美術館的觀眾數量不斷增長,調查結果證明主要觀眾群仍然集中在知識階層,但是美術館設想的服務對象本是廣大普通市民。這是不是一種悖論?

巫鴻:這是悖論,當時我寫道:“一方面所有的現代大型美術館都強調自己的教育職能;另一方面,美術館所‘教育’的人實際上大都已經具有良好的教育水準。”但這個調查離現在也有些年頭了,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另外一方面,我們對普通人的定義也一直在變化,比如在上海,到底哪些人屬於普通人?

以我個人的感受,在美國,現在去美術館的觀眾量非常之大,難以想像。去年12月,我去紐約的一些美術館,經常沒法駐足欣賞,你可以注意到什麼樣的人群都有。那些受過一些教育的人,尤其是受過大學教育的人,中産階級以上的人,都是從小帶著孩子去美術館。當然也有很多貧窮家庭,從小帶孩子看的是棒球。去美術館的當然不是全社會,但它確實吸引了社會很大一個群體。

美術館的眼界要高,不要跟著商業打轉

記者:在這樣一個網際網路時代,這樣一個影像時代,除了上網、看電影,為什麼大家還是會熱衷於去美術館,耐心排隊去觀看那些你可能早已知道的圖片?

巫鴻:藝術還是有一種神秘性。在這個圖片時代,在網上都可以看到那些名畫的電子版。一百多年前,因為照相術出現,圖像時代出現,很多人預測這些名畫的光環會消失。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反而是更突出了這些作品的價值。雖然在美術館,普通人看不太懂這些畫作,但他們也知道,那是真東西,畫冊上、網際網路上的都是假的,這是唯一的真品,而且很多是很難看到的。比如不久前上海舉辦的“翰墨薈萃——美國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展”,這些中國名畫都在美國收藏,對很多中國人來説很難看到真品,加上媒體的宣傳,就造成了很強烈的城市事件性。在美國也是這樣,重要的藝術大展,都會在本地造成一種事件性,好像錯過了展覽,就錯過了這個大事件。我也説過,像大都會等大型美術館,館藏的名作常年擺在那裏,但人氣不那麼多;一個外來的展覽來了,人們蜂擁而去。

記者:中國也有那麼多美術館,在您看來有什麼特點?

巫鴻:中國的城市很刺激很動態,但是你在中國卻會發現,沒有世界性的美術館。我的意思是,在中國的美術館,你看不清楚世界。在中國,呈現古代美術、古代藝術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很多,比如故宮和上海博物館,還有每個省市都有的大型美術館和博物館,毫無疑問,它們都以古代美術為主。在這些場館展覽的東西,除了古代部分,一到近現代,也就只展示一些國畫,那些國畫,一般人也都看不太清楚。進入二十世紀,基本上沒有什麼好東西可以展出了。中國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展示的重點是就古代美術和古代藝術,近現代部分很少。這就和西方國家美術館的重點不同,在那裏最讓人激動的部分是現當代作品。我們的美術館缺這些東西,這也説明研究者對十九、二十世紀的研究不夠。

記者:您剛才提到,中國的美術館展覽缺少現當代的東西,一方面是美術史學院研究的缺失,另一方面是不是美術館對現當代藝術品有一定的警覺,後者更加市場化些?

巫鴻:我覺得藝術品的市場化是世界性的,但是美術館的眼界要高,不能跟著商業打轉,應該相反,商業跟著美術館打轉。有很多東西,分析一個很有名的畫家,無論是張曉剛還是方力鈞,要有仔細的美術史分析,這可以決定他們哪一創作階段是最具有創造力的,哪一階段可能有些自我模倣。每個藝術家都會有這樣的階段,但美術館要選擇最重要的作品,這是關鍵。每個美術館都需要有鑒別力,否則就是買一堆東西挂在那裏,沒什麼意思。這些年,到處都有美術館建起來,可是裏面的作品不是第一流的,大家就會選擇不看,這樣的美術館就也沒什麼意思。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