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巫鴻:中國還沒有世界性的美術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18 09:30:17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記者:美術館這樣一種公共空間,對公民和城市的意義在哪?

巫鴻:城市需要公共空間,公園是一種,商場是一種,美術館只是其中一種。美術館往往處於公園附近,但它和消費空間不同,它具有知識性,完全屬於精神層面,所以它不是完全消費類型的公共空間,但也不完全屬於公園這樣的自然空間,也不是消費性娛樂空間,像百老彙、電影院這種。對於大城市,美術館也屬於一座城市的文化標準,你去歐洲,就可能去看美術館,通過這些美術館來比較那些城市。很多人問我,在中國要是看當代藝術,應該去哪個美術館?我説,還沒有這樣的場所,所以只好去北京798。因為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當代藝術美術館。他們就很失望。

記者:美國的美術館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歷了怎麼樣的發展階段?

巫鴻:博物館史學家認為,在機構和經濟運作上,美國的藝術展覽館在二十世紀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持續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其主要的發展動力是富有的企業家和財閥。通過幫助建立大型美術館,這些獨立個人或家族一方面對社會作出公益貢獻,一方面通過這些公共文化機構鞏固了他們的社會權力和對城市的控制。第二個階段是1960年代以來,這時美國美術館的一大發展是其贊助者和投資者從單獨的富人變成企業和財團,一旦後者通過董事會等決策機構控制了美術館的發展方向和運作方式,它們也就決定了美術館的企業化進程,越來越注意對經費和投資的吸引與商業流通的協作。美術館所辦的展覽越來越成為市政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並在這個層次上與城市行政機構發生關係。在很大程度上,這種大型美術館的主要計劃已經不再由策展人、評論家甚至館長和展覽主任控制了,而是變成企業和政府行為。

與美術館企業化、機構化的過程密切相關,能夠吸引大量觀眾的流行展覽對美術館變得越來越重要。雖然大型展覽並不拒絕學術性,甚至也希望在學術上有新的發現,但是由於展覽的最終要求是吸引最大量的觀眾,其策劃人和設計師必須儘量考慮流行的口味。這時候學術價值往往成為第二因素,而票房成為衡量一個展覽成功與否的關鍵。

記者:中國的城市美術館基本上都是來自政府投入,但這些年有很多私人美術館出現,中國的私人美術館發展大概接近於美國什麼階段?

巫鴻:接近於美國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狀況,但又不一樣。美國當時出現私人美術館的時候,一開始都還比較小,但中國一齣現就是大型美術館。美國的美術館,一般都是非盈利性的,小賣部、餐廳的盈利都會轉到美術館運營,美國的美術館必然是非盈利性的,否則就是畫廊。畫廊也有展示功能,但純粹是商業性的。非商業性美術館的錢哪來?大都會美術館是一個模式,它是私人性質的,但市政府給一部分補助。MOMA從一開始就不要政府的資助,以保持其絕對的獨立,所以它的收入都來自募捐、門票和基金會;古根海姆接近於大都會模式,也受到一定的資助。它們都是紐約的地標。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