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巫鴻 :《2010·曾梵志》展與曾梵志的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16 08:53:24 | 文章來源: 東方視覺

曾梵志是中國當代藝術領軍人物之一,在以往20年間以其極具張力的繪畫作品享譽國際藝壇。他不斷演變的風格和圖像已成為國內外學者、批評家和收藏家持續研究和跟蹤的對象。《2010·曾梵志》展包括了他從未展覽和發表過的近作和新作。通過集中呈現他在現在時態中的探索,提供了有關曾梵志現下藝術創作和當前中國藝術發展狀態的一份重要材料。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介紹這個展覽的策展思路,二是通過這個展覽理解曾梵志的藝術,特別是他目前從事的藝術實驗。通過這兩個角度,“展覽”和“作品”將被表述為一個計劃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而《2010·曾梵志》展從而被賦予歷史上的特定意義。

首先需要解釋的是展覽的題目---《2010·曾梵志》。2010是歷史中的“當代”瞬間,也是當代藝術的此時此刻。對一個當代藝術家來説,對這種時刻的感知和表現總是最具有挑戰性的:昨天已成歷史,明天尚未到來。當代藝術的“當代性”必須顯示為昨天和明天的連接:它不是對當下的靜態再現,而是要指示通往將來、尚屬朦朧的可能。

因此,這個展覽與主題性或回顧性的展覽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回顧展所採取的眼光是“反顧”的或“回溯”的(retrospective)。它反映了一種冷靜的藝術史的態度,通過對藝術家以往作品的收集、研究和分析,揭示出他所走過的歷程和其中的歷史邏輯。主題展(thematic exhibition)則代表了藝術展覽的另一個基本形態。它希望反映的並不是藝術家或藝術史的全貌,而是通過把在內容和思想傾向上有關的作品集中起來加以展示和研究,顯現出一個重要的藝術現象或思潮。相對這兩類相對來説比較常見的展覽類型而言,《2010·曾梵志》體現了一種新的展覽概念和模式---或至少是反映了對一種展覽概念和模式的追求。總的説來,這種展覽的基本概念不是歷史性的---既不是反觀也不是總結---而是尋找一種與展覽內容平行的“現在”立場,從而形成與藝術家和作品在此時此地的對話。不難發現的一點是:這種展覽概念特別適合於當代藝術。這是因為如上文所説,當代美術最重要的性格在於它是一個沒有完結的、面向將來的過程。當然在展示當代藝術時完全可以採用回顧展和主題展的形式,但是這兩種展覽的焦點都有意無意地是當代藝術的歷史,它們所展示和討論的是已經發生的現象,而不是正在萌生過程中的現在,更不是被想像和預示的將來。

由於我們認定對當代性的追求是《2010·曾梵志》展的主線,因此從開始設想這個展覽,就確定了展出的作品將是藝術家的最新作品。在一個更深層的意義上説,這意味著這批展品是“尚未形成歷史”的作品。它們還沒有被公開展示和發表過,因此也就還沒有成為公共觀看和學術批評的對象。它們也沒有被拍賣和收藏過,因此還沒有形成自己在流通、收藏中的社會學歷史。這些作品的吸引力首先在於它們的創造者。上面説到,曾梵志以往20年間不斷演變的藝術風格和圖像已成為國內外學者、批評家和收藏家持續研究和跟蹤的對象,他的作品在國際市場上也屢屢創造了當代中國藝術的拍賣記錄。他的這種地位使得他當下的藝術探索成為批評家、收藏家和公眾的興趣焦點。

在參觀者中,那些熟悉曾梵志作品的人將馬上會發現這個展覽與藝術家以往展覽的一個巨大區別,即展品不但包括了油畫,而且含有雕塑、版畫、鉛筆畫和空間裝置。這些媒材中的若干項是曾梵志從來沒有公開展覽過的,它們的不同形式以及與建築空間的有機聯繫造成了一種“全方位”的感覺,與一個以單純平面作品構成的展示判然有別。陳設在外灘美術館內外的不同場地,這些展品構成一篇視覺的敘事,引導觀者步入一個想像的旅行。在旅行的過程中他(她)會被一件件單獨作品吸引,停駐腳步,欣賞藝術家瀟灑狂放的筆觸,思索著作品的深厚內涵。他(她)也將繼而漫步,走向旅途中的下一章節,往往伴隨著飄渺的音樂。音樂---正如敘事---給予這個展覽另一完整的意象。實際上,我們可以把整個展覽比作一首交響詩:不同的樂器此起彼伏,變化的旋律形成樂章間的連綿線條,營就出一個整體的、史詩般的氛圍。

在以下的討論中,我將沿隨著展覽的路線,介紹和分析曾梵志的新作,同時也呈現出作品和展覽綜合形成的線條和旋律。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